• 真圆阿奢黎
  •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179~198 )

    时间:2022/6/29 浏览次数:856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168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七九)

    “师父,您一直讲要感恩一切,可是我现在各方面状况都不好,烦恼不断,根本生不起感恩心,只有委屈、怨恨......”
    委屈是自己的真心付出与回馈不对等,怨恨是自己被恶意对待等等。为何这些事情没有发生在别人身上?既然是自己承受的果报,能怪张三、李四?即使和张三、李四有关,他们充其量只是缘,因必然在自己身上。如果想不明白,就反复我的微信《真圆台球独一性规律》视频,看明白了,就知道该如何取舍判断了,也会努力去感恩了。
    工作才能获得报酬,才能养家糊口,所以有工作就该感恩。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焉能养家?失去工作就会彷徨、不安、颓废堕落甚至去犯罪。工作,使人们肩负起了责任,接触社会并建立各种人际关系,开阔视野,使人们充实。因为工作才有世间成功的机会,所以应该感恩。不要抱怨工作的琐碎,不要抱怨工作的繁重,不要抱怨工作的乏味,琐碎中明白要办成大事必须先成就小事,繁重中体会做好一件事情有多么困难,乏味中燃起追求和渴望。“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能忍辱负重,成就不了大业,不热爱工作尚且不可能管理好家庭,更别说管理一个社区、管理一个城市。没有工作的人生,仅仅是流浪度过。将工作当做菩萨行,工作就会变得更具意义。
    结婚是人生的大事,所以应该感恩。感恩那个愿意与之共同生活的人,是对方的父母接纳了自己,从今以后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将携手谱写明天的篇章,由此奋斗的目标将更明确,会有人收拾屋子,有人照顾,相依相从,肩负了新的责任,因为结婚与更多的人建立了联系......即便在家庭生活中出现了不愉快也学习感恩,因为另一半一直照顾自己的生活、感情、给予支持。有言“每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个默默支持着的女人”,“妻贤夫祸少”,“家和万事兴”。如果感恩,不愉快就会过去,小纠纷就会谅解,既然“兄弟齐心其利断金”,那么夫妻和睦家业必然昌隆。别嫌弃自己的配偶长相不端正,古人云“家有丑妻是珍宝”;别嫌弃自己的配偶事业不发达,知足才能常乐;别嫌弃自己的配偶官职不大,踏实无难才是福气;别嫌弃配偶钱赚的少,即便富可敌国却同床异梦则更加糟心。
    毕竟婚姻是因缘即姻缘,是夙世之三业果报,明白此理,就用感恩心在婚姻中了结宿怨纠纷。
    事业有成,应该感恩。别说成功是只靠自己努力,如果没有天时、地利、人和,再努力也无济于事。所以感恩机缘、各方的协助、法律的保护及身边的每一个人。事业成功是福报,是夙世积累的善因之果,看似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成功,实质是身口意三业所集积功德之果报。人类流落六道历尽生死,造孽无数也曾集功,故而今生的成功是过去世的功德化显。因为有夙世福德在身,所以才能“合气”,才能成功。从起步到成功,必然要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磨难,其中不乏辛酸苦楚,然感恩辛酸感恩苦楚,一切磨难都会使今天的成功更具有意义。事业成功,当考虑回报社会,回报其他有情。惟有生起感恩心才会如此,回报社会就是真实知恩图报,不悖菩萨行。
    没有感恩心,事业成功者最终都会堕落、失败。故而《道德经》第九章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财富如果是正常的劳动所得,就是应得的报酬,应该感恩,因为财富会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如果是不义之财,只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难,也许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这种想法仅仅是“掩耳盗铃”之念,迟早会因为不义而被人忿鬼怒,届时方明白不义之恶果真实不虚。是以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财富只是让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准更高,而并非精神生活升华。财富的主要功能是养命,如果因为财富充裕不再用来养命而耽着酒色犬马歌舞伎乐,就会成为福德之障难。故富有善心的有情,会用多余的财富赈济其他有情,比如救助失学儿童、扶贫帮困等,就是利益社会。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180)


    “师父,‘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血淋淋的’,审视财富的起源本质无不如此,可是整个社会只以成败论英雄,根本不问财富是否血腥。人们一方面在仇富,一方面却羡慕财富主,叫人无所适从,该怎么办?”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血淋淋的”,这句话正确吗?从因缘果关系规律角度讲,有些缺乏智慧。比如马云建立起了庞大的互联网帝国,福布斯开始嘲讽其为“假货堆上的帝国”,难道没有阿里巴巴市场就没有假货?这是人家夙世福德的今生兑现。
    网络上最近在炒作马云驾驶豪华游艇在西班牙......和刘强东有关的某人在意大利购买撒丁岛......和咱有关系吗?所谓“血腥”无非违法犯罪或者偷税漏税,会有相关部门去处理。即使不处理,那就是相关部门的不作为,必然各有其果报,咱是执法者?行使公权力者?不是社会的价值导向令人无所适从,而是缺乏智慧,让自己介入不必要介入的他人因缘果。

    有些财富比如黑吃黑、恶势力、权力侵吞,但愿这些财富主能将功折罪回馈社会,方能减免血腥之罪孽,而得健康长寿家庭和睦子孙健康快乐。财富若不善加利用必然作恶,且为恶尤甚,故人生真实的财富惟有智慧。
    名誉是社会对个体所做贡献的肯定,是良性评价,功成方能名遂,名誉可谓来之不易,所以应该珍惜羽毛。如果带着感恩心看待名誉,审视贡献是否值得所获得的名誉,如果有欠缺当继续努力,如此则名誉可以长久,乃至流芳历史。如果是沽名钓誉,浪得虚名,名誉就有严重瑕疵,毕竟如此获得的名誉与对社会的贡献不成比例甚至对社会不利。是以《墨子·修身》云“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如果没有贡献于社会而获得名誉,便会受到非议而自身心不安,甚至招来灾殃。如今的网络十分发达方便,凡所曝光的很多名人、迅速崛起的网红,许多都很不名誉地谢幕收场,何以故?一者名不副实,二者品性诸多瑕疵。
    学佛修行,应该明白名誉并非真实真如,而是假名假相。俗谚“人怕出名猪怕壮”,如果不修身养性,名誉迟早只会成为不堪重负之拖累,尤其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时,烦恼随之不断产生,身心健康受损。缺乏良善,缺乏爱心,不可能有好名誉,当恶性败露必然会“臭名昭著”。
    地位是社会身份的象征,是能力的体现,是通过努力获得的可以享受很多优遇的标识。获得地位,就因果报应而言是夙世累积福德的体现,应该感恩应该珍惜。
    “在其位谋其政”,既然有地位,就通过地位多为社会和民众服务,地位则会越来越稳固。如果是通过走路子拉关系甚至买卖获得的地位,其服务于社会和民众的目标就含糊不清(忘记初心),充其量是为了中饱私囊而投机取巧罢了,如此地位势必将失去,甚至成为阶下囚。
    古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故而有地位就该言行思发挥符合其地位的社会促进作用,否则就是污吏,是导致民愤的根源。
    是以天子之治下,使民安,不使民愤!地位之作用不能利益于社会与民众,民必反之,故而吏治是治国之大事。换言之,对于地位的衡量、约束、监督、管理就非常重要,不能使其衍生出不良的社会效应。贪官污吏之流大约就是地位的获得有瑕疵,地位的作用有瑕疵,地位的衡量监督有瑕疵,地位的管理有瑕疵而产生的让社会民众忿怒的恶权势群体。
    获得地位就该感恩社会,感恩社会就必须努力回报社会,努力服务于社会,就少了私心杂念,就少了贪欲,少了强权,少了民愤。这样国泰民安才能真实体现,才是地位应该发挥的社会作用,民众没有怨言就是对地位的肯定,社会安定团结才能有保障。

    挫折是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的情境,虽然挫折因人而异,但就个体而言,无论什么挫折产生的影响之意义基本相同。谚语“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是继续努力的动力,当然除非挫折将意志完全消磨掉了。挫折在大多数人会总结经验,继续努力最终获得成功,从此意义言,应该感恩挫折。没有挫折的人生几乎没有什么乐趣可言,正是因为挫折才使得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在佛家,挫折是夙世恶因的报应,所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夙世的恶业积重如山,所以恶业的果报挫折就成为必然。要避免挫折今生惟有修身养性,减少恶业的消极作用,才可能顺利畅达。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八一)

    因为家里盖房子,暂住同村菩萨家。搭了个棚子,可以遮阳挡雨,就是简易办公室。乡下苍蝇、蚊子特别多,有了帐篷就好了很多。可一旦下雨,苍蝇、蚊子依然会飞进棚子,才明白啥叫“蹭热度”,因为苍蝇、蚊子是温敏昆虫,一降温就找温度比较高的地方。
    屈辱有委屈、被羞辱之义,人生委屈之事多不胜数。委屈能使人们变得坚强,使人们懂得爱护和保护自己,受辱促使人们不断完善,如此对于屈辱应该感恩。
    比如,贫穷被有钱人讥讽的屈辱,穷则思变多积功德、多努力工作。卑下被有威势的人屈辱,“韩信胯下之辱”就是范例,所以有古训“莫欺少年穷”。
    我们省察下自己,是否有轻慢别人?唐代诗人李白《上李邕》中“......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听说渝州太守李邕是当朝大儒,著作甚多且书法出众,曾作监察御史,敢于直言进谏,弹劾一切不法权臣,便慕名前去拜见。李邕在州衙客厅里接见了李白,言谈中觉得涉世不深的李白恃才傲物,把自己比作管仲、诸葛亮。李邕心中便十分不悦,恰好要去处理一件急事,便当胸抱拳说了声抱歉结束了这次会见。于是李白就写了这首诗,表达了让李邕别轻慢少年人的意思。
    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云“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唔信一世裤穿窿。”意思人无一世穷,风水轮流转,小时穷不代表老了依旧穷。
    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双亲,靠钓鱼卖钱维持生计,常受到一位洗布老妇人的周济,但也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其中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舞枪弄剑,其实你胆小如鼠。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双拳难敌四手,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韩信发达之后,找到那个屠夫,屠夫很害怕,以为韩信要杀他报仇,没想到韩信却善待屠夫,并对屠夫说“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今天的韩信。
    生活中很多屈辱来自于人们自身的言行思之不妥、不善,所以是自取其辱。“人贵有自知之明”便是让我们明白自己的短处,这样才能避免自取其辱。使别人蒙受屈辱,迟早也会被别人屈辱,所以有言“尊人尊自己”。
    因为自身品德、学识乏匮、人格不完善而招致的屈辱,就应该通过努力完善才能避免。屈辱他人是缺乏善心的表现,没有善心迟早会有恶报。在修行人明白菩萨行是利益众生之行,故能忍辱负重。
    亲人故世是迟早的事情,“人生百年,必有一死”。所以当面临亲人离世,应该节哀顺变并应该感恩。寿命夭折是果报使然,如果没有修身养性,没有守护十善道,自然回天乏术。对于长期卧病在床的亲人也许早点离世并非坏事,是痛苦的解脱,任谁也不愿意自己的亲人天天在眼前被病痛困扰,而且毕竟“久病无孝子”,所以重病者离世时家属应该感恩,同时无论何种情形,死亡让人们明白世事无常而倍加珍惜。
    有了孩子该感恩,因为从此有了许多新的快乐,感恩将承担新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孩子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使人们“痛”并快乐着。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人都会带来无数的烦恼和担忧,正是这些烦恼让人们获得经验,从而传授给下一代,把文明继承和发扬下去。
    从出生到老死,任何事情都应该感恩,感恩并图报就会世间完满。
    所以,当下我们必须全息感恩。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八二)

    全息养生,是降低欲念守护身心,身心得以守护,身体的生理机能、精神潜能都会得到极大提升,健康与幸福指数势必提高。
    概括而言,全息养生就是在守护三业十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体本具的物质、精神潜能,以便生理、心理更健康适悦,即充分调动“内因”而达到养生的目的。碳原子杂乱无章排列是炭,稍微有序排列是石墨,完美高级排列是钻石。全息养生的作用就是将我们机体的物质、精神机能有序化排列,而排列的途径便是三业与内外环境的“合气”。
    眼、耳、鼻、舌、身、意乃是为身心所服务,眼贪妙色、耳贪妙音、鼻贪妙香、舌贪妙味、身贪妙觉、意贪玄幽,都会生起身心执着,比如有爱就有各种烦恼,必然产生很多问题。有执着则有烦恼,有烦恼则身心养生有虞。用感恩心观、闻、嗅、尝、触,则所“格物”无不是妙色、妙声、妙香、妙味、妙触、妙思。释迦牟尼世尊彼时化缘所得粗食乃至提婆达多所下毒食入口皆化为甘露滋味,实质乃“合气”使然,精神转化了物质。感恩、慈悲、六度之“合气”可以转化一切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落实十善道,培养感恩心。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每个人对于环境中人事物的态度都是通过其思维、语言和行为表达出来,亦即言、行、思是个体与外环境进行物质、精神信息能量交流的直接手段。善用手段结果则善,滥用手段结果则恶。“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个体的言、行、思释放什么性质的信息,其身心便会接受同等性质的信息,正向积极者反馈得正向积极,负向消极者反馈得负向消极。身心健康的维护需要积极正向的信息反馈,这就需要我们向外释放积极正向的信息。说易行难,如果做不到,身心健康出现问题就在所难免。
    “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人不说”,实质乃是个体思维和语言的自轻自贱。每个人的今生现状,都是其夙世因业的果化。对于与己无关者的随意评论、随意琢磨、随意行为就是消极地介入别人的因果中,所有的八卦式唧唧歪歪都属于此类,故而八卦者迟早成为别人非议的话题。循规蹈矩顺道尊德,尚且会被别人说三道四更何况有这样那样的瑕疵。如果都能少议论他人,就会少了很多是非。议论一经传播就完全会以讹传讹,结果愈来愈消极。如果不想被他人无端议论,被非善意琢磨,被恶行对待,先从自己开始莫议论他人,莫恶心琢磨他人,莫恶行对待他人,就是全息养生。
    修行和养生的最艰难处,就是约束自己的身、口、意。脑子里教条主义充填,思维必然是机械主义的狭隘逻辑,语言便是近乎说教的无意义絮叨,行为则会如同盲人骑瞎马。先祖教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真实旨趣,正是要我们守护好自己的身、口、意。缺乏智慧,多管别人的闲事、蜚短流长地议论他人,就会消极介入他人的因果中,结果便必然要承担所“多事介入”的消极后果,显然是不养生的。当我们深入圣贤教典,不断获取智慧,同时积累福德,或许有天就有能力积极正向地介入他人的因果了,其时便是养生的。
    他人消极的身、口、意作用于我们身心,其影响必然是消极不健康的。当我们守护身、口、意就是为自己身心建立起一道保护屏障,缓冲和降低外来消极物质、精神信息能量的损害,养生莫非如此。
    善心、善语、善行对待一切人事物,渐渐便会获得良心、良语、良行的积极健康物质、精神信息能量回馈,也将会身心愈来愈健康愉悦。
    自我维护在肉体就是生理健康,在心灵即是精神的升华和精神健康,在大系统就是“全息合气”。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八三)

    身心健康,在人类机体都有自愈机能,这是细胞和灵魂本具的潜能。壁虎的断肢再生和以前列举的哈佛大学脑神经学家吉尔·泰勒的大脑念力的脑功能康复例子,就是生命体的物质和精神自愈机能,另外从反面的海拉细胞例子,也可以推论生命体的遗传基因中必然“隐藏”自愈密码。
    一个浅显的道理,我们的大脑可以指挥机体动作、大脑思维、五官应对,理论上,我们的意念应该可以指挥五脏六腑,甚至在细胞、分子水平上调动和提升机能以自我修复及打开藏识。比如后背痒,我们会挠后背止痒,这一动作靠大脑的意念指挥一系列分工各异的细胞群,协同完成。所有的参与此项运动的细胞,遗传基因完全相同,正如我在神通是人体细胞潜能中所释,人类的意念可以在理论上指挥每一个细胞,可以指挥甲细胞去维护乙细胞、丙细胞、丁细胞......后背痒是因为后被皮肤的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其余细胞可以消除刺激不?
    意念,在理论上可以打开细胞的全部遗传基因!
    “师父,您讲的太玄了,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也没有这么夸张,我更相信我五官所见的......”
    人类眼睛能瞅见红外线、紫外线?耳朵能听到超声波、次声波?那咋就不相信?生命科学考量了灵魂或者生命体的精神因素没有?
    今天人们越来越依靠所谓科学技术,因此大脑的思维已经被科学技术相关的理念占据,换言之世界观已经被物质实证主义所左右。一切思维、语言和行为都受知见的驱使,保健和心理健康的应对措施也是如此,更多地依赖外在的力量来改变自身心的物质、精神状态。
    比如补充这个那个营养品、保健品,学习这个那个心灵鸡汤、心灵指导,反而完全忘记我们自身心本具肉体、精神健康的自愈机能。
    忘记就会退步,此诚用进废退也,本具的能力被尘封,只有不断依赖外在的物质来保障所谓身心健康,功效是事倍功半乃至无效,诚舍近求远之以远水救近火也!
    全息养生的全部身语意行,都是围绕开发机体细胞的自愈潜能和打开人类藏识的记忆,调息、坐禅、三密相应的真言手印和观想,一方面将纷乱的思绪安静下来静心一处,一方面使细胞、组织、器官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
    运用意念的力量在细胞分子水平,对身体的生理机能进行有秩序地唤醒,,同时让身体的细胞与身体内外的微生物之微生态平衡更牢固、关系更合气。
    这个过程不是可以随便进行的,必须在智慧和慈悲的指导下,因为运用不慎可能如气功热时很多不得要领的盲修瞎练,导致很多人走火入魔精神不正常一个道理。
    又比如梵呗,呗者歌曲,梵者古印度梵文,梵呗的唱诵就有让身体的每个细胞产生谐频共振的功效,加以正确智慧的意念,就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梵呗非今天流行歌曲似的佛唱,而是隋唐时代僧侣课诵时的声明。
    精神的健康与升华,意味着和共生灵魂、外环境精神生命即鬼神等的合气、交流。
    盲目自大的过分自尊就成为必然的障碍,慈悲心不具更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自体灵魂与共生灵魂、或者与外环境精神生命的和谐平衡关系被打破,就会出现精神病的征候。维护这种灵魂平衡关系的关键是“佛性平等”的平等慈悲心,任何不平等的意念都会使得灵魂间的和睦关系变得不和,因此在衣食住行中,个体放下自大、自私、过分的自尊、自卑……都是十分必要的。
    色(色彩、形状)、声(声音)、香(香臭)、味(甜酸苦辣咸)、触(接触)、法(方法),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受而形成认知。全息养生也必然是通过调整眼耳鼻舌身意之身心感知状态而采取最具建设性的语言、行为方式。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八四)

    “师父,宇宙广袤无垠,就天体物理学家通过哈勃望远镜所拍摄的照片,已经如此复杂,可是您的全息哲学理论似乎太简单了呀?”
    如此广袤的宇宙是由奇点爆炸而来的吧?奇点是否宇宙最简单的状态?望远镜所观察到的仅仅是物质宇宙吧?能观察到一合相的精神宇宙?五官的知觉是否受到限制?在望远镜所拍摄的图片上能否找出另外的宇宙影子?
    我们如今的宇宙比喻为一个肥皂泡,我们作为观察者在肥皂泡之内,肥皂泡之外是否还有肥皂泡,对于我们有意义吗?
    周易仅仅六十四卦可以类推宇宙的全部物质和精神,咱读懂了没?道家的太极图涵纳了宇宙万有,咱明白了没?佛家的色空不二宗概了全部物质与精神咱悟透了没有?生命非重复杂,还不是仅仅由碳氢氧氮构成?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人类以及动物的视觉除了受限于光波高低阈,还受时空的限制,所以人类看不到红外线、紫外线,同时人类无法看见自己的后脑勺,也就是说我们的肉眼视觉是有限的。尽管肉眼视觉有限,然光波会引起我们全身心能量谐振效应,比如一见钟情、不堪入目等等。
    真的人类的视觉就如此局限吗?大约近乎百分百的有情答案是肯定的,仅有极个别的有情会持否定态度,何以故?因为他们有过全息视觉经历。
    所谓全息视觉,就是不受时空和光波限制的视觉。濒临死亡体验的有情,可以觉知自己的灵魂脱离肉体,并能从每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肉体,同样道家的元神出游也可以做到,前者是不得已,后者则是自主的。同理,人类具有全息听觉、全息嗅觉、全息触觉、全息味觉、全息意识等等。
    佛家修行的观想法,正是自主运心物之内外,即是正确运用意识观察一切缘起缘谢,缘尽烦恼不生,亦无身心生灭。故而观到般若境界,便能开发一切细胞本具潜能,同时证悟空性之不生不灭。
    同理,人类可以开发自身的全息嗅觉、味觉、听觉、触觉、意识,乃至开发全息末那识、全息藏识、全息庵摩罗识。大乘佛教、佛乘密法的观行法,其义深邃悠远矣!
    眼睛的养生,涉及保护视力、保持眼睛适悦不疲劳,这方面有很多可具体操作的眼保健方法以选择。全息养生中,眼的养生,除了生理学上的保健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用眼睛,认识世界并调整我们身心更好地适应世界。全息养生的根本是人类身心与整个内外环境的有情、非情和睦相处,也就是合气。
    我们的眼睛怎么看事物、看人、看动植物、看一切有情非情,就至为重要了。所见有所思,于是便有了分别、喜欢、厌恶等等情感活动,就无不关系到我们的身心健康。用慈悲、感恩的心眼看世界,则世界是美好的一切都会乐观,反之则世界是令人厌恶的一切似乎都变得悲观。
    孩子刚出生,第一眼看这个世界的事物是好奇的,所以父母就要通过各种形状、色彩的玩具让孩子培养眼力,对于世界的认知自此开始,心眼的培训、养生也就要在此过程中注重起来。在成年人,已经能够认识外环境中的几乎全部人事物,并且带着经验、感情来判断,因此便在身心引起要么漠然,要么喜悦,要么厌恶的情绪。比如同样用眼看花,花朵在盛开和凋零时的情绪就完全不同,看见鲜花心生喜悦,看见萎花心起愁绪。无论是喜悦或者冷漠或者愁绪都会在我们的身体产生系统性影响,必然导致生理的、心理的积极抑或消极应对。
    同样是看,带着感恩、欣赏、赞美的心态与带着轻蔑、成见、挑剔的心态,产生的身心反应是截然不同的。对人,前者心生欢喜,后者心生不悦;对景,前者随喜赞叹,后者可能挑肥拣瘦;对动物,前者会赞美大自然的完美,后者则可能暗笑动物低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为什么必须学会感恩地看?缘真圆台球独一性规律告诉我们当下的一切是最佳是唯一的结果,没有更糟糕的,故眼所见的人事物都只能以感恩心对待,他们各自深层次的因缘果聚集决定了当下。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八五)

    眼见为实?其实我们看见的只是事物的表象,实质未必如此。因为任何表象的深层都有其根本的因果关系规律在起作用,因为我们不究竟其内在因果,通常便因见而定性、评判,于是不经意间便消极地介入了他人的因缘果,于自身心便是不养生的。
    宇宙万有的支持和联系是错综复杂的因缘果,物理学、化学的各种相互作用有不受因缘果关系规律支配的?量子物理学究竟了因缘果?没有!所以迄今为止,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于宇宙和生命的认知是非常肤浅的。
    如果是积极地定性、评判似乎无可厚非,若是消极地定性评判则会使我们产生厌恶或者喜悦的情绪,这便是眼力给我们带来的困惑,从全息养生角度看则非养生。
    俗话说眼不见心不乱并非让我们熟视无睹,而是让我们先冷静地观察表象,其次努力了解其内在因果关系,明白一切发生的都是受其因果报应原理作用,我们如果贸然评价判断,就会徒然让自己增加烦恼。若我们之见已经见性便能坦然面对。见性则无烦恼,心无涟漪。
    我们在六道轮回中所结爱情因缘之今日果化,在人群中看到某一人会一见钟情,犹如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瞬间有灵魂震颤而心生欢悦,从养生角度至少在瞬间是愉悦欣快的,然若不得结果则会郁郁寡欢,于身心不利。比之见猎心喜,则更积极一些,后者更多引起贪欲,因为贪心身心机能便会高度紧张,言行思则会有些急功近利,祥和安宁则不可期,养生远矣!
    当我们持有不断完善自身心的目标,就会在人群中寻找榜样,所谓见贤思齐,就是一种完善人格的合气行为方式。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秩序的大系统中,对于贤能的尊重会培养我们的恭敬心,对于天地君亲师的恭敬心,则是合气一切有情、鬼神的得宜途径。唯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秩序才不会紊乱,社会安宁才得以维护,我们生活的大环境和谐宁静了,养生才有外在保障。
    夙世种植善因,今生才能为君、为臣、为士、为商贾等等。夙世恶业深重,今生就必然贫困卑下,如此还会宁折不弯吗?
    见微知著,是带着探索、究竟的心态,或者具有比较明显的洞察力,能够举一反三,观察全局。这种眼力是生活经验的总结,非冒冒然而草率结论,于是可以逻辑明确地找到应对措施,属于智慧的能力范畴。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件负责的态度,更是一种养生的方式。
    当视觉出现审美疲劳,就是司空见惯。积极者深谙因缘不加评论,消极者则不以为然漠视或见怪不怪。因见而产生惰性,对于养生而言则非积极心态。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没有两颗相同的沙粒,正是这种差别才显示大自然的完美。
    当我们见惯了某种情境,稍加内省,知其因缘错综复杂,只是表象类似而已。如果因见惯而不究深层次因缘,渐渐便会麻木不仁,便是养生的疲态,非健康于身心。
    无所畏惧于邪恶行为,当他人生命、财产或者公共财产受到侵犯而公力救济不能及时应对,便会有见义勇为的自力救济出现。见义勇为是值得提倡的行为方式,因为这种救济,可以免于公力救济不及时发生的过渡损害。但此见应该适度,如果为救财物而丧失或者伤害到自己身命则性命健康不保何谈养生?故而见义勇为应该是在不伤害自他健康、性命的程度上进行,这才是一种全息智慧的负责态度。
    任何事物或者现象的发生都有其自身因果,见义勇为就是介入其他人事物的因果关系中,换言之要共同承担其他人、事、物的因果。适度、积极的行为可取,过度、消极的行为不可取。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八六)

    言语道断中肯、洞察力明晰,被认为是一针见血,指对人事物行为逻辑的准确判断。缺乏必要的心智,显然不可能做到,人云亦云更不可能一针见血。然这种明澈的洞察力,在人事物的行为无有大碍的情况下就显得小题大做,会引起不必要的消极应对情境。全息健康的心态是适可而止,所谓看破不说破,没有必要使得人事物出现消极对立情境,这样我人身心都可适悦,此正中庸之道之养生养心真谛。
    见异思迁,从认识和发现新鲜事物美好的角度言似乎可取,但对于新的人事物的喜欢而抛弃旧的人事物就不可取。
    因缘法中,我们现今的现状乃缘于生活学习工作的大系统中全部的人事物因素的影响,必须用感恩的心态珍惜和爱护,故而有敝帚自珍的成语。珍惜旧的人事物,并非贪欲而是他们曾经带给我们成长进步获得经验的各种境遇,故而用感恩报恩的身心态度对待,我们才能渐渐身心安宁。抛弃旧的人事物,心中会留下遗憾、失落,对于被抛弃的人事物则造成巨大伤害,乃有忘恩负义之骂名。如此情境于自他身心皆不利益,养生无从谈起。
    如果是满足对于新鲜事物的求知欲也未置可否,只是别因此而生起烦恼为佳。
    见仁见智,是我们个体身心的特殊性差异性,在对待同样人事物时发表的不同反应之意见。从因缘法的角度看,这是智慧型措施。好比真理是只苹果,不同的人尝它,因为个体味蕾细胞的差别,所以尝出来的感觉就有酸、涩、甜、木、淡等等。同理,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血压因人而异,有些可能高有些可能低,但都是正常的,如果用一个均值指标判断是否就有问题了?
    人云亦云就落入教条主义窠臼,对教条者而言全息养生则无可能。设若因为自己非要力排大同而显小异,可能会适得其反,贻笑大方,于养生无益。故而俗谚“是非皆因强出头”,就是让我们量力而行,自知自明。
    见风使舵,是基于个体对于环境中人事物形势的判断,而选择利于自己的一种行为方式。从自身角度言,可以暂缓身心压力有助于养生,然如果有背信弃义墙头草之嫌,则会背负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导致身心健康被损害。
    全息养生不仅在于自己养生,而且也应该满足环境和其他人事物的养生,在此大原则基础上见风使舵,则无伤大雅。
    见风是雨,是个体因为所见而展开联想,属于逻辑推断。如果是理性的逻辑推理则是养生的,非理性的则是望文生义的主观臆断。臆断与现实情境和人事物发展的趋向通常背道而驰,在身口意便会适得其反,从而产生消极不养生的后果。
    全息养生中,个体中肯、智慧的定心尤为重要。如果遭遇事件跟风扬碾子,就是典型的盲目呐喊,结果会大相径庭而产生不愉悦的身心忧患。
    无论政策制定、计划安排、乃至于衣食住行都见风是雨,长此以往身心损害以及对于家庭、社区的养生都会带来消极后果。
    相形见拙,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然如果是因为财富、地位、名声、权力而比较,不免会生起羡慕嫉妒恨。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背着自己的口粮袋,其中的功名利禄是定数。设我们今生不积德行善,不修身养性,超越了自己口粮袋的功名利禄都会成为负担,从而出现高位堕马、破产、横祸、健康受损、心理强迫、名声扫地等等消极结果。
    目下社会攀比现象严重,攀比相貌、攀比房子、攀比事业、攀比地位、攀比财富等等,其实都是不明因果就里的愚痴心态。任何事物都是独一无二的,故而不可比较。
    相形见绌的积极养生意义就是激发我们的意志,修正三业锲而不舍地努力。这种努力不是让自己身心紧张疲惫,而是更适悦轻松。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不失为一种完善人格品质的全息养生方式。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八七)

    见利忘义,因为贪欲重而违背诚信、道义,不择手段追求利益的行为。从结果看似乎对自己有利,然丢弃了道德伦理,则意味着人品出现明显瑕疵,其面相也会变得丑陋起来,其身心场就会被鬼神标识为消极,也就是趋于不健康了。有势力、有财富、有影响,你可以颐指气使、飞扬跋扈,人们畏惧,可鬼神不会在乎。被鬼神惦记着,能落了好?
    自己获得利益的同时如果损害到他人的利益,长远效果既不利己也不利人。这种行为多数时候带着六道轮回的习气,对于修身养性最是不利。被别人天天在背后咒骂,就是被加持力一个消极精神信息能量场,迟早也会见效。
    若要健康快乐,就必须戒除这种行为,通过恰当的互惠互利的方式争取利益,在获得利益同时亦不损害人伦道德为代价,就是积德行善。当今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就是国家不养生的见利忘义行为。
    见多才能识广,俗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让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不断眼见而历练,如此便能达到博学多识,乃至开发智慧。
    如果将自己局限在一个狭隘的环境中,缺乏历练势必眼界受到极大局限,在面对环境挑战时不能正确应对,就必然可能对身心产生消极的影响会坐井观天、夜郎自大。
    用感恩大自然、感恩他人、感恩国家、感恩世界的心态去历练,便能从中不断积累经验,此过程中心智也会渐渐开发,对于人事物的态度不再过分执着,并由经验体悟人生及自然合气之理,能够做到坦然、诚实、大度对待人事物,如此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养生,于人于己双得利益。
    眼见别人处于危难自己有能力帮助而不予以帮助,就是见死不救。无论从道义角度还是养生角度言,都是人类不屑的行为。
    我们和一切有情非情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系统中,好比是条海上漂流的船只,同舟共济乃为基本策略。尽管其人之死有自身因果,然被我们所见,就是和我们有因缘纠缠,理该在三业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伸出援手。
    慈悲心、同情心是养生的基本心态。不具备起码的同情心,那么只会孤独地老死,遑论养生。就社会适应而言,在别人危难处我们能伸出援手雪中送炭,意义远远大于在别人风光时锦上添花。
    路见不平一声吼,是一种侠士精神,是对弱者的仗义执言。人类有时确实需要这种精神,比如在波士顿的犹太人死难纪念碑上有这么一段话“当纳粹来抓共产党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当他们来抓犹太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来抓贸易工会主义者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贸易工会主义者;当他们来抓天主教徒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是新教徒;当他们来抓我时,已无人替我说话了。”尽管世间一切显现都是因果关系规律在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然我们存在的意义在必要时必须表现出勇敢面对过分不平等的境遇,本身亦是因缘果的涉及。
    上段话语的智慧欠缺处,即“如果我是某种身份,我必然会如何”和“如果我仗义执言了,别人也应该对我仗义执言”,前者的逻辑问题只问结果“有用吗?”后者的逻辑则是道德绑架!
    在养生,路见不平就是对于不养生的言行思及时予以纠正,即对于杀盗淫的戒止、对于恶口两舌妄语绮语的劝阻、对于贪嗔痴的教化。在这种情形下,路见不平就非多管闲事了,而是人际之间全息养生的内涵了,因为正能量是社会养生所必要的。
    云开见日,是迷茫得以消除,阴暗得以驱散,紧张得以缓解,困难得以克服等等时候的真实身心体验,是一种身心放松的轻缓状态。云开见日时心情多数是愉悦的,必然是养生的。此见乃心之所见,不仅仅是眼见。比如疾病的康复、工作瓶颈的突破、思想压力的释放、父母的安养、子女的孝顺、经济的宽裕、环境的改善等等,无不有云开见日的心得,是以全息养生是用努力换来的,非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八八)

    一己之见,于现实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言者是一种谦卑和对人事物的主观判断,在听者则是一种对言者意见孤陋寡闻的批评。生活现实中,多数时候人云亦云,能持己见难能可贵。然如果己见缺乏智慧内省,则属于固执的知见,是愚痴的表现。当们对人事物心怀感恩,则见中会透着慈悲,充溢着正能量,于人我、鬼神都有益而无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似乎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为表象而纠结或者偏执于一点不及其他,显然这种见是局部观非全息观。局部观会导致我们的言行思流于教条主义的刻板、机械、愚钝,于身心调养肯定无益。
    无论生活学习工作中哪个方面,如果不能全局统筹,势必会因为没有预见的因素而导致所行功亏一篑。比如现代人讲究所谓营养均衡,只一味地从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方面强化,孰不知人类们的机体是灵肉一体,当不能顾及精神养生的时候,这种所谓的营养均衡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行为方式。现代生命科学在健康、心理、卫生等方面,几乎全部属于这样的偏执逻辑思维。
    见景生情,当人们旧地重游或者回到故乡或者睹物思人,都会将记忆中的欢乐痛苦重复一遍,如果昔日的辉煌归于破败则会失望惋惜,设若昔日的苦难不再则会感慨万千。无论是忧伤抑或欢喜的情绪反应,都是对昔日人事物的重温。有些人会后悔当时该如何如何,有些人则对当时的抉择感到满意。
    根据真圆台球独一性规律,今天正是过去生活环境中一切人事物共同影响的结果。过去系统的因素有积极也有消极,如果今天对于自己的状态满意,则必须感恩昔日的全部无论积极与消极因素,设若对目前自己的状态不满意,那就是对于系统过去的因素综合作用不满意,也就是对于过去系统的积极因素失却了感恩心,便是忘恩负义。唯有感恩的言行思,才是全息养生的心身活动方式。当真实体悟真圆台球独一性规律,就会明白当下最佳!
    不堪入目、触目惊心、疮痍满目,描述血淋淋的现实和感受不到公平的惨不忍睹。当人事物的现状超越人们的身心承受能力,便会由衷地感慨而引起身心的不适悦,如血淋淋的杀戮、脏乱差的极致、突破道德底线的色情、灾难发生的现场,都会让我们的身心震颤或惋惜抽泣、或厌恶、或心如刀绞或令人发指。现实中这种情景不时发生,而且它们的发生都是内在因果关系规律的作用结果,这正是检验我们大悲心、同情心和道德伦理水平的时候,如果此刻眼不见为净则属于冷漠和不近人情,如果过度情绪表达也非正常状态。
    全息养生的视觉,乃努力从事件表象看到深层次因果,同时因为事件激发人们的相互关爱或者唤醒了人们的良知,都是值得感恩地看待。比如看见虐待小动物如猫狗,场面惨不忍睹,人们会愤怒会责骂,然从人们的愤怒责骂声中,我们应该看到大家的良知没有泯灭,悲心没有冷漠,爱心没有减弱,就会缓解我们身心的不适。再如看到碰瓷跌倒而冤枉搀扶好心人,在为受冤者叫屈鸣不平,在为恶意讹诈者吐口水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人们的善恶观还没有完全丧失,同时感悟如今的教育之失败,并督促人们反省和重新教化人们基本的道德和重新人格培养。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八九)
    当看见人事物之美丽、庄严、风采、绚丽,内心会由衷地用光彩夺目来赞叹、恭喜和仰慕。不仅对人事物表象抒发情怀,更对表象下潜藏的内质的评价。没有内质不可能光彩,没有绚丽不可能夺目。
    有些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漂亮,见不得比自己富有,见不得比自己事业兴隆,见不得别人有地位等等,这些都是狭隘的自私心理作祟,是不解因缘果关系规律的愚痴。
    加之不惜福如漂亮者自以为是,富有者财大气粗,事业发达者趾高气扬,地位崇高者目空一切,所以眼下社会现实是仇官、仇富等等。每个人都得独一无二的,各自因果,羡慕嫉妒恨不足取。两种对立方心态都非健康心态,如果因为横向比较而或自傲、或不平,都是在损耗自身福德!
    今生的贫富、贵贱、尊卑、夭寿、美丑都有深层次的因果,一切都是我们在因地所修福德、所作罪业的因果显现,既不能怨天尤人,亦不能顾影自怜,正确的心态乃是坦然接受。学会用忏悔、慈悲、感恩心看待权力、财富、地位、名声和美丽。这种心态会为我们自己培植福报,故而是养生心态。
    横眉怒目,对于人事物的言行极度反感的行为表现,一方面表明自己的愤怒,一方面也隐含认为行为者言行的侵犯性。横眉怒目不可能心平气和,不可能身心适悦,更不可能与人交好,是严重的不合气,于己人身心悉无益处。缘今生的一切遭遇,乃夙因之果报。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曾经施之于人,今日别人如数奉还而已。好比欠债就必须还钱,难不成杨白劳比黄世仁更有理?俗话说无债一身轻,今日的一切所缘都是还债,不明因果便动辄小人、仇人、骗子、恶棍地埋汰指责别人,这也是冤冤相报无了期的根本原因。
    古人有训,冤家宜解不宜结,此其智慧也,亦是养生之智慧。“横眉冷对千夫指,怒向刀丛觅小诗”并非一种养生心态,而是牢骚过剩害己人肠断的损生态度,故而不值得提倡。
    举目千里,是一种超越狭隘的眼界,看问题具有比较大的全局观,通常可以提纲挈领。很多时候人们面对一个问题只是纠结于当下,而不能展开横向或者纵向效果分析,以至于束手无策。若能历史地看问题,找到问题形成的原因或者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纠结某一狭隘时间点的错对,会使我们迷失自己的当下,而堕于忘恩负义的奇怪境地比如岳飞与秦桧,所有历史事件,都逻辑如此!
    看天高云断,深夜星空,打开心扉感受大自然的博大胸襟无私,感叹人类的渺小,珍惜当下。感恩山川大地日月星辰,感恩阳光雨露四时节气,感恩大自然的一切恩赐!
    因为目睹某种场景对心理的冲击,以至于思绪凝滞大脑活动短暂休克,就是目瞪口呆。见到不该见的、意想不到的、难以置信的、不可思议的,都会有这种反应。待到缓过神来,先应该使自己心情平静下来,理清思路,谨慎选择语言、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世界,出现各种意外属于正常,然当应激反应可能影响我们身心的平静状态时,就不养生了。最可取的策略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这才关乎养生。教育、人格塑造、知识背景、社会阅历等都有助于提高精神养生能力,即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190)

    看人事物、看世界,是用心在看还是眼睛再看?眼神,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真实内涵,是否有品、是否智慧,也关乎是否养生。
    通常,目不斜视,注意力高度集中,除了长久目光集中引起的视觉疲劳,还意味着身心高度紧张。身心紧张状态下,运动、大脑的思维都会出现协调性问题,会变得机械、僵化。如果是军人,乃训练有素,执行力强。如果是普通人,就可能是一个古板教条之人,教条者缺乏智慧,更非全息养生。好像世界上最古板、不知变通、教条的国家就是德国和日本,这也成了他们的优点,就是一丝不苟的执行力。
    在圣所朝拜、祭祀天地、法会等时行为必须具备庄严性,这是对于天地神明的敬畏,也是自身心恭敬的基本要求。
    目酣神醉,由于对人事物的痴迷贪恋,而使得自身心处于一种迷离状态,思维逻辑、语言措辞、行为举止都会与正常时大相径庭。此时眼力不可能明晰洞察事情的因缘,只是为其所迷惑而神志不清,比如盲目恋爱中的少男少女,神智迷茫,当然这也是成长过程所必须经历的。但是如果没有长进,对于身心健康而言就有害无益。
    少了欲念身心就不会轻易迷离,言行思就不会出错,内外环境的合气就易于达到,故而有古训“无求品自高”。
    目空一切,对于所遭遇的人事物很不以为然,或愚痴地将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进行比较,或盲目自信而形成的一种伪优越感。这种行为倾向的人,总是给人以傲慢不可一世的感觉,即使有真才实学也会到处碰壁,故社会适应不可能良好。
    如果将自己的恃才傲物和遭遇的挫折,归于别人不赏识不重用而不检视自身的问题,其人生将会一塌糊涂,而最终形成反社会的行为倾向。这是一种缺少谦卑的人品瑕疵,也是难以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自性障碍,久而久之身心健康、生活质量都会越来越不如人意,显然这是与全息养生背道而驰的。
    鼠目寸光,看待人事物只顾眼前不及长远,急功近利,结果贪小便宜吃大亏。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人不在少数,由于缺乏智慧甚至少见寡闻才会如此,人们谓之曰短视。这是由于在六道中轮回时积习难改投胎为人依然固我。
    故而全息养生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逐渐提高我们的智慧觉知,以便在对待人事物情境时有全局的、长远的布局打算。
    患得患失,担心夜长梦多等等,都是缺乏智慧的表现。古训“该是你的毕竟谁也拿不去,不该是你的持有只会招致灾祸”,世人热衷的功名利禄亦是如此。我们夙世三业的罪福,已经决定了我们今生的财色名食睡口粮,故而全息养生提倡“吃亏是福”。
    眼见与否,眼不见与否,无不关系我们眼之接受和心之感知,身体心情于是受到积极或者消极影响。如果我们有慈悲心,有同情心,有博爱心,有大度的胸怀,多数时候可以将人事物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不见棺材不下泪,不见兔子不撒鹰。当人们对于环境或者事件过分执着,或者当人事物不能确定的时候,多数不会轻易表态,这种心态尤其是面对挫折、失恋、灾难、破产、非横等时。一方面表示不愿意相信已经发生的,或者内心深处不愿意接受事实,因为不安、恐惧、不确定等情绪会在心理上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直到残酷的现实将此屏障粉碎。实质上我们的身心在即将发生不可预测事件之前或者同时都会有觉知,只是我们太过注重物质,精神的领悟力益发弱小而木知木觉而已。全息养生就是通过提升我们身心本具的潜能,提升我们的精神感知力。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九一)

    将二元对立发挥到了极致的民族,只有黑和白、错和对。当西洋文化和哲学思想时兴地影响到民国之后的几代人,中华文化的中庸之道却也逐渐被二元对立价值观取代,鲁迅就是一个时代二元对立的极致人物。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被认为是稀泥抹光墙,爱憎分明就成了社会价值观主流。从因缘果关系规律角度看,别人的善恶,都是各自因缘果,凭什么我要用自己的标准去判断取舍,我不是愚痴是什么?
    中西方价值观的区别,可以用“眼不见为净”为例。国人可以接受,因为中庸之道,西方人就不能接受,因为二元对立。
    自己年轻时的爱憎分明,就是二元对立,那个时候是以鲁迅为榜样。学佛之后,发现二元对立是偏执并非智慧,开始注重每个人的优点,此时看待鲁迅,就觉得是个愤青,逮谁咬谁。谙熟因缘果关系规律,既不排斥二元对立亦不绝对滴中庸之道,为何?各自因缘果使然。再看鲁迅,依旧是曾经的楷模。者大约就是禅宗的所谓”看山是生,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境界三部曲。
    有些人一生之间只停留在第一层,有些人则到了第二层,只有极少数人才堪堪达到第三层。虽眼不见,但心中以为不净,各种生理、心理洁癖等为第一层;眼不见为净,就是第二层境界;无染无净为第三层境界,方为入道,亦即全息养生。
    眼不见为净,是一种置若罔闻的无视心态,以便屏蔽外环境中对于自己身心不利的因素,从而保持悦乐心情。现实中,我们不愿意见某人如冤家仇人或者自认为是小人的人物,不愿意见某物比如会因睹物思情,如此等等。从身心健康的角度看,似乎是一种豁然大度,甚或超然物外的自在。然如果仅仅是规避而非直面其影响,这种影响会一直存在并随时可能触及我们的神经而引起不悦。
    养生的心态是坦然接受,体察其中的因果关系,该承受的就以感恩心和还债一身轻的态度对待,这才是从因果关系上彻底解决烦恼的根源,此乃智慧养生。
    夫子言“非礼勿视”,就是对我们眼见的行为要求,不符合道德伦理,不能与天地万物“合气”,不能得三才合气之行为都应该加以约束,从而能使我们身心更愉悦安宁,也使环境中一切有情、非情更和睦友邻。虽然夫子的境界仍然在第一层,但真能做到,也不枉为人,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可以做到?道家的阴阳互易,乃是第二层境界的极致,就是中庸,唯佛家的智慧到达第三层境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系统中,正是系统中全部的事物促使我们成长。因“见”我们增加了经验阅历,开阔了视野,从此意义上讲,我们应对所见生起感恩心,从容于心才能淡定于行,这便是心眼之全息养生真谛。
    全息养生不仅培养我们眼见的敏锐力,同时提升我们眼见心知的精神感知力。于细微处感恩,于细微处悟美,从而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禅坐可以提升我们的眼力,内视身心烦恼根源,悉知如幻如影,静听自己的心跳呼吸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物我两忘,澄心极虑,脑海一片光明升起,通体舒泰安宁。闭目养神,就是暂时放下眼见,让眼睛和灵魂得以短暂歇息,换言之身心系统的紧张度降低,故而是养生的。
    感恩之“见”,方能合气万有!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九二)

    前面讲了全息养生的“眼力见”,接下来就表表全息养生听的智慧。
    耳朵,通过声音感知外部人事物,如果因为听力差,或者听闻不仔细,往往会造成很大误会而引起不必要的烦恼。所以,耳的养生也相当重要,不仅要耳听明晰,同时还要心辩仔细。关于耳的保健,此处不多赘述。
    全息养生旨在探讨如何听、如何不听,从而使我们身心更适悦,与内外环境的人事物更合气。
    声音可以引起我们机体细胞共震或者减震,身心将会有适悦或不适悦的感觉。比如听到赞美、随喜的言辞和听到嘲讽、辱骂的言辞,个体的身心反应就截然相反,前者属于合气,后者不合气。
    即使不懂音乐,但身心可以判断适悦、不适悦的音乐。当身心与宇宙精神信息能量能够谐频,可以有助于人们觉悟本然规律,故而声明可以入道。反之,当身心场与宇宙精神信息能量场频率相互抵销,个体的身心健康必然受到消极影响。如此,声音的精神信息能量之正负,对于养生就非常重要。
    为什么“忠言逆耳”,虽然逆耳,其携带的精神信息能量是慈悲的,作为个体尽管不爱听,但是关键时刻可以救苦救难。
    夫子言“非礼勿听”,就是告诫人们不符合道德伦理的话、诲淫诲盗的话、道听途说的事、空穴来风的传闻等等莫入于耳。
    缘有所听便有所思,便有心绪平静与否,身心会受到或多或少的积极、消极影响。
    如果没有事实根据,便会以讹传讹误会、误伤他人而影响合气。声音的刺激有二,一者声频对于细胞的冲击;二者语言所涵纳信息能量的善恶应激。
    掩耳盗铃,以为不听就不存在,其实是现代人的通病。受偏颇的现代科学观影响,以为只要自己有限的感知所不能觉察的现象就不存在,实质无异于掩耳盗铃。
    精神生命,依照物质与精神相互转换哲学的基本逻辑便可以推知。但精神现象不可物质实证,只能通过我们的身心感知。
    然当我们醉心于财色名食睡,便使身心感知机能更弱小,是以当灾难发生、疾病出现、挫折临头依然木知木觉。
    以为做什么说什么,只要没有人看见、听见,就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就是自欺欺人。举头三尺有神明,隔墙有耳。故而守护我们的耳、善用我们的心耳就是健全我们身心的重要养生方式。
    耳濡目染,多听、善听会渐渐熟悉我们不曾认识的人事物,获得不曾有的知识而做到熟能生巧。现实生活中,只有不断积累知识才能萃取出其中可以指导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智慧,智慧的人生便通畅顺利。如果不了解、不熟悉人事物,不积累相关经验,那就很难与之交流合气。在遭遇陌生的人事物时,可能措手不及,于身心造成紧张,就产生了不养生的遗憾。
    充耳不闻,有时候我们的固执己见会将别人的劝谏忠告拒之门外而不加采纳,或者因为我们内心生起了不悦而不愿意接受明知是正确的意见,结果可能会导致我们当下的生活、学习、工作陷于困境。对于八卦、闲话,最好是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或者索性充耳不闻。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然人类脆弱的自尊心有时就是不愿意直面“忠言、良药”,却以为是他人对自己的刁难,俗谚“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也表达的是这层意思。而且不接纳还会找到理由“他有那么好心吗”?生活中把别人的善意奉劝当做驴肝肺的大有人在,这多数时候缘于产业化教育对于人性、人格培养的彻底失败。
    无论是好意的抑或恶意的,我们没有听完就不该急于下定论,是以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智慧总结。
    多听,方能玩味出语言是否积极、消极。即便是带有恶意的话语,如果能平静地承受不起烦恼,就是智慧的养生态度。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九三)

    洗耳恭听,是一种对于言者的恭敬。是聆听他人对于事件的分析判断,并虚心接受其中合理的部分,以便纠正自己不全面的判断。恭听非盲听盲从,而是用心揣摩言者的逻辑推理、因果关系分析。如果对长辈、大师、官高位重者而不加拣择听命行事,难免会成为权力、财富、名声的奴隶失却人性或者导致教条主义泛滥。然而,这里有个限度,位高权重者,福德肯定比我们高,我们顺从不违逆就是感染其福德之气,如果诋毁或者仇视则会损减自己的福德之气。那界限如何框定?以身口意不害生为原则。
    自古迄今,凡奴颜屈膝者要么是身心残疾的太监要么是权力者的奴仆,他们很少身心健康快乐,或因此获取了物质生活的优先权,精神生活却苦不堪言。
    故而养生的聆听技巧,首先对于言者表达必要的尊敬,不要轻易打断他人的话题,在没有听完之前不要轻易判断。在听完之后对于未听明白的可以再问,然后吸收对自己有益的论点,或许我们所听可以利益我们终身,故而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赞。全息养生的聆听,是用感恩心听。
    俯首帖耳,是奴颜婢膝的惟命是从,没有主心骨,没有主见,只是一味奉命行事。结果可能对于自己和他人都产生不利益。如果我们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俯首帖耳,说明我们对于宇宙万有的恭顺,则是合气宇宙万有。
    当人们对于金钱、权力、名声等俯首帖耳,就是精神的极度萎缩。我们的自性就是佛性,如果不能认识自性,而受外境驱策,则永远不能出离生死轮回,这便不养生了。全息养生的出世间目标,是积累福德、开发智慧,脱离轮回成就金刚不坏的法身。
    耳聪目明,是赞美他人机灵聪敏,或者对于年事高的长辈之精神健康状态的恭维。耳要聪,重要的不是耳朵尖,而是心耳相通,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没有智慧基础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我们放下愚妄蒙昧,才可能做到耳聪。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会听,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于听也一样。
    我们的五官和身体心智不是割裂的,故听是全身心的关注。不仅听明白话中之理,还要善于听出话外之音。如果是长辈、恩师、尊者的教诲,就必须恭敬地聆听。2500年前人类最伟大的智慧者、慈悲者释迦牟尼证悟了宇宙和人生至极真理,于是言传身教,我们就必须谦卑而恭敬地听从并实践,缘佛法中的一切法门都是最佳全息养生之道。
    耳根清净,不想听的少听甚至不听。喋喋不休,很多时候是心智不守一的自言自语,如果多听就会内心起腻。面对这种情境,我们可以少听、不听,或者加以安慰,同时带着感恩心觉知他们的痛苦之因果,警策自己守护身口意。
    耳根清净是非少。世人习性“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人不说”,若管不住自己口耳,便不断纠缠于理不清的是非烦恼中。全息养生就要善护耳根,约束自己的好奇心,保持内心宁静祥和,否则会“好奇害死猫”,这也是“非礼勿听”的另一层意思。听诲淫诲盗,意念语言和行为便会趋向淫秽;听八卦,则自己的生活便成为别人的八卦;听是非,自己的生活便不断成为是非的漩涡。
    清心悦耳,是一种意境,是养生的境界。如何才能清心?首先必须悦耳,然拍马屁的言辞听时悦耳最终受苦受难,唯有美妙的歌声、音乐、庄严的经唱和梵呗才能清心。
    当执着于悦耳,则难得内心清净了。感恩曼妙动听的声音,明白世间一切音声无论是鸟语、流水声、雷雨声、风声、都在传输一种物质抑或精神信息能量并且遵循成住坏空的规律。约束我们的心猿意马,于声音中体验安宁,享受声音中蕴涵的自在。“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入耳达心悉皆法音。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九四)

    耳不旁听,是精神专注于人事物,只聆听言者的声音,其实是一种选择性定向聆听。因为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听者选择的缘故而忽略了其他音声。在教室里,老师上课就希望所有的孩子能认真听讲,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父母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夫子曰“非礼勿听”,亦是耳不旁听的另外一层意思。另外当我们缺乏主心骨、缺乏主见、耳根子软的时候,就会“病急乱投医”而道听途说,尤其是看病问医时,徒增心身不安。如果是正确的安宁身心的就坚信不疑,而拒绝听闻那些胡乱的说教。
    人们常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多如过江之鲫”,没有正见正信,势必很难捡择而受到蛊惑。对于佛子而言“深入经藏”方是正途,别老“大师说”、“上师说”,如果其人所言并究竟真如智慧,只会导致教条主义泛滥,无异于邪师说法,去全息养生远矣!
    如风过耳,对于别人所言皆当耳旁风,尤其在孩提时代,当父母对孩子多说几句的时候。天底下绝少有害自己孩子的父母,都是以一片苦口婆心,不懂事的孩子或者在少年烦恼成长期,会因为父母的言语规劝而形成逆反心理。成人则是固执己见地将旁人的好言相劝,当成耳边风。如果他人的出发点是好的,至少我们该怀感恩之心。出彼之口入于我耳,就该感恩聆听。对的虚心接受,错的含笑应承不伤大雅,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际关系必然和睦,对于养生而言有利无害。
    闻过则改,不失为完善人格和增加人格魅力的良好策略。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诚然如此吗?眼见毕竟比之耳闻更可靠,但当言者妄语、两舌且言之凿凿,听着就很容易被忽悠,所谓“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或者骗子太多傻子不够用”、言者在彼,听者在我,观察其神色举动,大约应该可以明白一二。
    演戏的都很逼真,但毕竟是做戏,当不得真的,否则上当受骗后悔莫及何谈养生?“听景不看景”大约是因为描绘的人言过其实,听者听过作数罢了,如果真去观光可能扫兴而归。
    姑妄听之,是听者抱有模棱两可的态度,并非真心要听,而是试试看言者葫芦里什么药的心态,尤其当听者自觉对于所言已经成竹在胸,听听无妨大约也就是这个意思。即便对于人事物已经完全熟悉了,也应该抱着对于言者的尊敬态度而听。或者言者非言说听者已知之事,或许只是诉苦,就予以安慰;或者是发牢骚,就宽解几句;或者遭遇了不幸,则应该尽力帮助。当人们财大气粗了、官位显赫了、名声震耳了的时候大约很少能听进去别人的话,直到破产了、跌落了、名声扫地了,方始后悔当初该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可惜亡羊补牢悔之已晚。
    听其言而观其行,是一种比较中肯的对待言者的态度,任尔舌灿莲花我自心如金刚。一个人所言未必是其内心真实想法,可能是顾左右而言他。作为听者,在不明确表示赞成与否的情况下,可以观察其言行是否一致。当然是关系到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之时,若是根本无关,那就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人之在世诚信为要,故而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之教诫。食言自肥者大有人在,比如结婚时信誓旦旦,离婚时则咬牙切齿。即使学佛修行之人,发菩提心愿,也有因为受到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而退失菩提心,更遑论普通人。
    真圆合十!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九五)

    当发愿皈依学佛修行,一切护法金刚、大力鬼神就会监督我们的言行思。可以忽悠父母、领导、同事等但别忽悠鬼神,鬼神的力量可以减低三才的合气度,就是为所从事“添堵”,故而努力精进方为上策。
    俗话云“应人事小,误人事大”,就是没有能力别轻易答应什么,因为答应意味着承诺,承诺没有遵守会耽误别人的事情,甚至无异于背信弃义。故有古训“诚为至本一生用之不尽,心作善田百世耕作有余”。无上佛乘的三昧耶戒亦是如此,既然蒙师灌顶就该尊师如佛,否则便是和护法大力鬼王们过不去,那样必然身体出现器质性或者精神性障碍,所从事的工作也会多出各种无形障难,养生无从谈起。
    闻一知十,没有博学多识,就不可能举一反三。多闻是一种好学上进的良好态度,所闻设若仅仅是逸闻趣事,缺少了智慧成分,最多是个记忆机器而已。智慧与知识有天壤之别,比如知识是一桌菜,智慧乃我们吃掉一桌菜所能摄取的营养。能听到一件事,推理出其他事件,则需要很深厚的生活学习工作经验作为基础。一个博学多识的人未必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者必然博学多识。对于佛子,便有“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之必由。
    “朝闻道夕死可矣”,全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利用智慧调适我们的身心以及与内外环境的平衡,闻道即是获取智慧使我们的烦恼逐渐减少,身心的束缚不再,故而古人感叹如此。闻道与行道有差别,世尊证悟至高宇宙与生命之道并行于世间积极流布弘扬,传入中土已逾2000年,问道者芸芸,修道成道者寥寥无几,何以故?闻道未必悟道,悟道未必行道,行道未必证道。
    大道至简然行之甚艰,没有坚毅不拔的毅力和恒心,多会半途而废。现代人接受现代科学的偏颇灌输,宁愿相信朝令夕改的科学结论,也不愿意于佛法智慧多作精进,养生如此、教育如此、几乎各种行业都是如此,此岂不悲哀乎?
    全息养生,强调物质养生与精神养生兼顾,如此人类的精神才能常保不衰,文明延续才有可能。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虽然耳听,但为某种缘由拒绝接受或者听而不闻。很多时候对于人事物会先入为主,如果是消极的就不愿意甚至不听,如果是积极的,则很容易采纳相信。全息养生旨在身心与内外环境的一切有情、非情合气,从此意义上言,应该放弃成见,以感恩的心态接纳一切人事物,从而使自己心平气和,使与环境的关系和睦融洽,如此可以转化所谓消极信息能量为积极信息能量,此诚佛教中“灭罪生善”的实证实修,功不唐捐!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无论言者说什么,无论其言语真实与否、善恶与否,如果我们用感恩的心聆听,采纳其中可能关乎我们人生的观点,所谓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古圣之《易经》乾卦云“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此其意也。
    今日有情唯有在“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上面还有些真实功夫,至于居安思危则因为可以买保险而变得松懈。
    真正的居安思危是我们用慈悲善良作为甲胄,警惕我们身口意中些微的恶,努力奉行衣食住行中些微的善,积少成多,福德增加,如此便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在人际关系中,语言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说如何听都很重要。我们的目的旨在全息养生,调适身心以及与内外环境一切有情非情和睦交好,故而慈悲感恩的聆听之心尤为重要。无论是现实中他人所言,圣典中古圣所言,睡梦中鬼神所言,都是对我们的警示、教诫和训导。如果我们依教奉行,便能一帆风顺,个人身心愉悦、家庭和睦幸福,邻里团结友好,环境和谐安宁!
    真圆合十!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九六)

    鼻子用来觉察味道香臭,唤起心识以便我们身心趋近或者远避。
    佛家提倡的不食五荤如葱、韭、薤(xie)、蒜、兴渠,其解释为“五荤生啖生嗔恚,使人易怒。熟食生淫,令人多欲。”从全息养生角度言,因为食用这些植物,我们的身体会散发出恶臭如口臭、体臭,令人不悦,影响合气,不仅影响与人之合气也影响与鬼神之合气,不合气则非养生了,其道理如同于水中加入少量盐就不易结冰。
    香草美人,是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嗅觉和视觉的愉悦;香车宝马,是对于奢靡的追求。然这些仅仅局限于物质欲望的满足,并非养生而只是养尊处优的慵懒。
    香花供养,是我们对于三宝、天地君亲师的恭敬,是我们自性的谦卑和自律,是合气一切有情、非情的途径,唯有我们的恭敬、敬畏、诚信,便能感动一切天地万有,以至于得天时得地利得人和。佛菩萨、天地神祗并不在乎我们一炷香一束花,而是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慈悲、感恩和相互礼敬,因为一切有情最终皆可成佛,一切有情最后都能升入“净土或者天堂”,故而平等供养就是全息养生意义上的行为方式了。
    香消玉殒,世间一切无不遵循生老病死之规律,对长生不老肉身的追求近于愚痴。如果不能身心适悦地生活,不能较高生活质量地生活,不能自在,即便长久住世也不过是徒增痛苦煎熬而已,最后麻木不仁以至于理性全无,无异于行尸走肉。
    美好人事物的消亡,总会唤起我们内心的悲凉,然当明白一切皆“如是因,如是果”便不复伤感而能节哀顺变,奋力勤勉于当下,减少使我们身心痛苦的因素,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最大的智慧和安宁。过去已往,未来无定,唯把握当下,才是明智。
    闻香识人,本来是人种差异体味殊别,一个人如果心地善良福德深厚,其身体会有自然清香,反之如果臭味熏天,则其人品可能要大打折扣了。即使从事很脏累的工作,如果心底良善,本心纯真,沐浴完毕其体亦无异味。道德熏修,的确可以使人体自身的清香散发出来。如果身体有异味,人际交往便会受到妨碍,身心愉悦似乎就难上加难了。再者身体异味虽然可能是遗传的,然其因比如夙世曾经向三宝、尊者、天地君亲师像吐过口水、泼过脏水等的果报。明白这点因果,守护我们身口意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我们的养生才有保障。
    花香阵阵,心身适悦;草香清清,倍感温馨;妙香渺渺,使人庄严;饭香缕缕,使人开胃;体香幽幽,使人安逸。当带着感恩心、慈悲心、恭敬心,这一切香味都可运心化作无限供养云海,此亦焚香供养的全息养生意义。
    花香鸟语,是春天的旖旎风光。生活在四季变迁的美丽世界,花开花落,草枯草荣,冷暖交替,就该感恩。大自然无私地抚育着人类,人类却贪得无厌地破坏着大自然。环境的破坏必然会引起“蝴蝶效应”般不可逆地气候、季节等改变,消极的改变最后都会惩罚到寄居者人类的身上(共业),养生何其艰难!我们可以不敬畏天地,但却不能破坏天地。
    臭气熏天,大约没有人喜欢,除非是追腥逐臭的苍蝇蛹俎之流。环境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依止处,总希望并努力使之美观适宜清洁清爽,臭味肯定会影响合气交流。环境中任何人事物都有其特殊的气息,有些使人心生喜悦,有些使人心生伤感,有些使人心生厌恶。如果是人体生理、病理性异味,就不该嫌弃。不明就里(觉厉),如果嫌弃则妨碍我们与之平等交流。或许当有天我们困难之时,正是所嫌弃者伸出了援手。道理如同“君子不能得罪,小人也不能得罪”相同。君子可能会堕落成小人,小人也可以升格为君子。对于异味实在不能忍受,可以避而远之,以不伤和气为佳。
    真圆合十!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197)

    遗臭无穷,有些人活着是死了,有些人死了却活着。有些人扑洒了香水人品依然很臭,有些人从事污秽的工作人品却很香。人品高低决定体味香臭,哥伦布、希特勒、日本法西斯等残忍地涂炭人类生命的败类只能遗臭万年,无论什么样的脑残为其招魂呐喊都无济于事,他们只配被历史唾弃!
    尽管佛家认为一切有情皆可成佛,但佛由人中修成,是以先需具备人性,惨无人道者人性尚且不具,只配流落地狱饿鬼畜牲道中!于全息养生而言,慈悲心、感恩心是首要,只有具备人性者才能生起慈悲心和感恩心。
    铜臭熏天,在有些人眼中只有权钱名色的拜金主义,崇尚“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价值观,对于道德伦理却视若垃圾。炫富、炒作、甚至不惜被唾沫淹死也要出名。因为教育被教条主义和商业利益所驱使,孩子从小品格、价值观被扭曲,才出现如今的问题二代。即便你很有钱,每天花天酒地也很快会变成赤贫,如果省吃俭用那要那么多钱做什么?用不到的钱是钱吗?放在家里是废纸,还担心被盗被抢,存在银行是数字,还担心贬值。再说取得财富是从社会中来,没有社会中的各个元素能获得财富吗?那么报效社会了没有?关心社会系统中其他的元素了没有?
    “人怕出名猪怕壮”,猪肥了就会被屠宰,人出名了就会被“砖头瓦块”地招呼!
    如果有感恩报恩心就不会炫富,就会救济贫穷山区的孩子,就会做慈善。如果没有回报社会,只是一味个人享受,那就是忘恩负义。或许因为财大气粗、勾结了权力者,道德伦理的谴责奈何不得,甚至可以买通官吏免去牢狱之灾,然鬼神不会买帐,迟早会索债。故而,富裕者不思慈善行为非养生,权力者不思扶助受管理群体非养生,名达者不思救济弱势群体非养生。
    再者,富裕、出名、权高位重属于福报的范畴,应该随喜赞叹。但如果缺乏智慧应对,就会破产、扫地、落马!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并非只在旧社会发生,甚至今天在世界某处就有这样的悲惨发生着。从改革开放迄今,这片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多年前人们连想都不敢想家中拥有一辆轿车,现在我们从城市到乡村轿车停放成了突出问题。即使如此,在全国很多地方还依然很贫穷,孩子们上不起学或者挤在破败的快要垮塌的土坯房中,或者要爬山涉水才能去学校,吃着现在很多富裕地方比猪食还差的食物,衣衫褴褛等等。我们该做些什么?漠视还是关心、帮助?决定于我们世界观是否养生!
    就正向发展的社会而言,是很小的阴暗面,但在两极分化严重的今天,任何丝毫的阴暗面都可能导致群体事件,便是国家、民族不养生了。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问题,首先是教育还原为基础阶段义务教育,教育的内容减少空洞无物的主义滥调,让规矩、品格、相互尊敬、友爱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其次让民族传统文化真正恢复起来,让整个社会重拾精神价值观,否则华夏九州之流传超越六千年之久的文明将不复存在,甚至最终国家也不可能存在!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敢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消灭了的国家都已经成为历史。
    哪个国家敢让教育、医疗成为商业机器?
    那些始作俑者和推波助澜者可曾想到教育、医疗产业化的消极系统效应结果?可曾想到教条主义对于民族和国家曾经和正在造成的巨大伤害?今天或许因为政治因素或者存在商业利害关系的缘故还不觉得如何,然明天、后天可能会被人们唾弃!
    全息养生包涵个体,社区、民族、国家、世界。个体尽管养生了,家庭呢?家庭养生了,社区呢?社区养生了,民族呢?民族养生了,国家呢?国家养生了,世界呢?个体至少必须生活在家庭中,所以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必须全部养生;家庭存在于社区,社区也必须养生;社区代表民族,民族也应该养生;民族集合成国家,国家也必须养生;国家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也必须养生。
    大系统的存在,对于个体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设想我们身心健康,然待在一个饮用水污染、空气雾霾、食品有毒、环境脏乱差的环境中,个体身心健康能维持多久?
    真圆合十!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198)

    饮水、饮食进入口腔,必须经过舌关的味、温检验,我们的机体会因为舌头味蕾细胞对于入口饮食或者液体的感知而判断是否下咽。味觉粗分为酸、甜、苦、辣、咸、淡等,适口充肠是保持身体营养和体力的根本,故而对健康和养生非常重要,因为“病从口入”,同时也会“祸从口出”。
    当我们还能品尝酸甜苦辣咸等个中滋味时,就该感恩,说明我们身体尚佳,还能享受美味,还能品茶,还能分辨药之辛苦,还能尝试汤之薄厚。
    要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要发泄我们的情绪,要和别人辩论是非,要流布弘扬佛家、道家、儒家之智慧就必须靠舌头协同来完成。
    能舌战群儒,充分体现了知识渊博运用自如和巧舌如簧,必须有理有据而非红口白牙;若瞠目结舌,则是语言顿塞含混不清的状态,词不达意便不合气;大家七嘴八舌,是各抒己见的畅所欲言,却不能天马闲云;鹦鹉学舌,是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模仿;唇枪舌剑,是据理力争各不相让的观点辩论,但不能人身攻击。
    油嘴滑舌,则是心态欠缺诚实的虚言矫饰,多会引起反感;三寸不烂之舌,是翻云覆雨广告般鼓吹的技能,多不靠谱;多嘴多舌,是口无遮拦的莽撞无礼,会神憎鬼厌;慧心妙舌,是善用智慧对事件真相的演畅,能发人深省增长智慧;轻嘴薄舌,是见识浅薄孤陋寡闻的絮叨,多愚痴孤陋;搬唇递舌,是搬弄是非起哄架秧子的唯恐天下不乱,严重致己人身心不合气;赤口毒舌,是黑白颠倒混淆是非的鱼目混珠,其心多害;徒费唇舌,是对牛弹琴的无功而返,鸡同鸭讲。
    索然无味,当因为各种原因身心不佳,就觉得饭菜入口没有味道,或对人事物无兴趣。此时身心的机能处于相对疲倦慵懒状态,各种器官机能也相对低下,那就该针灸砭石寻医问药,该散心旅游就走马观花,该休息疗养就放下工作,以便使身心状态迅速恢复。
    困扰我们的人事物,可能目前并无妥善解决办法,那就暂时搁置。无谓的搜索枯肠于事无补,病急乱投医更可能使窘境愈演愈烈。所以静下心来,先着手解决目下可以解决的问题,然后待机缘成熟也许就找到了曾经困惑问题的解决途径。虽说事有轻重缓急,然也须根据现有资源量力而行,除非是生死之事另当别论。
    回味无穷,入口回味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习惯,不急于判定优劣而是慢慢品尝,细嚼慢咽也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当体验到其中合气时,便有回味无穷的感觉。同样对于所听到的、所看到的也不急于结论,琢磨个中因缘,最后或许自身心得到宽解。人生就是如此,着急是过,慢性子也是过,着急容易出差错,慢工反而出细活。当人生进入暮年,更多的岁月会是流连昔日人事物情境,会心处抿嘴一笑,悲伤处唏嘘感叹,疯狂处自嘲年少鲁莽,困境处感恩得遇贵人。无论昔日风光如何,当深怀感恩之心回忆一切,并总结教训将经验传授给后辈子孙,亦不失对年轻人人生之养生也。
    五味俱全,是现实生活写照。众口难调,是大厨们的通感。面面兼顾,所谓五味俱全,各取所好。无论是做饭还是吃饭,感恩心非常重要。生活中的五味俱全当是备受艰辛的历练,有些人挺了过来,有些人可能就妥协了。今生遭遇的一切,都是于六道轮回时所积累善恶业的回馈,怨天尤人要不得,唯自业自销。如果学会逆来顺受,忍辱负重,自然会一切慢慢好起来。至于有些有情所谓的争强好胜,其实是和因果关系较劲,毕竟胳臂拧不过大腿。
    全息养生的生活态度就是磨练我们的忍耐力、承受力,并于困境中培养起感恩心,生活总归会苦尽甜来。
    真圆合十!



    上一条:《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159~178 )         下一条:佛子问答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