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唐密祖师 (三)

    时间:2017/6/30 浏览次数:1524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359




    第五章 循丝绸之路宿因缘善无畏胎藏敷九州


    天竺有个乌荼国,方圆七千余里,国中的大都城方圆二十余里。


    乌荼国气候温和宜人,草木繁盛。肥沃的土地上河流蜿蜒,雨林茂密,一望无限的农田里长满了茁壮的禾苗,微风吹来,只见一片绿色的波涛缓缓起伏。

    也许是地有灵气,这里长出的粮食一直丰作,瓜果也比周围其他国家的要更甜蜜更大。在山野间漫步,时常能见到姿态秀逸的奇花异草,一簇簇、一从从,不经意地舒展着勃勃的生机,散发着诱人的芬芳。

    国中人民相貌魁梧,肤色黝黑,性格豪放。人们好学不倦蔚为风气,大多信奉佛法。

    乌荼国内有百余所寺院,僧众万余人,全都修习大乘佛法,精勤修道的比丘到处可见。乌荼国中有舍利塔十余座,是从前无忧王修建的。据说都是当年释迦牟尼佛曾经说法的地方,在佛陀圆寂后,无忧王将所获得的部分佛陀舍利珍重起塔珍藏以便人们绕塔祈福礼拜。

    乌荼国现在的国王是佛手王,先祖为中印度摩伽陀国人,是释迦牟尼佛的季父甘露王的后裔,后来发生国难,国家分裂成数个小国,乌荼国就是其中之一。

    佛手王的王妃是一位贤德的女性,眉目清长,端庄秀丽,和国王感情甚笃。佛手王平时处理政务,事务繁忙,王妃闲暇时,常诵经礼佛,国王和王后对待宫人,颇为慈厚,善用有才能者治理国家,所以国土安宁,百姓生活和睦。

    王妃膝下已有一子,极为顽皮,虽然很聪颖,但时常捉弄宫人,尽管王妃时加训斥,也许是孩子天性使然,依然不见效果。为他请来教师教导他学问,王子也并不热心学习。

    一天,王妃和佛手王谈起大王子,说:“陛下,我们的儿子时常戏耍宫人,性格顽劣。宫人们畏于您的威严,只能忍气吞声。如果他将来继承王位,可能善待人民嘛?我从前一味满足他的要求,疏忽了对他的教育,才造成这样的后果。陛下今后的家国要他继承,可他能否担当如此大任呢?”

    佛手王听了,沉思片刻说道:“以后我们就严格要求孩子,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至于王位的继承,我们还可以再生,没有必要拘泥于长幼的顺序,只要从中挑选最优秀最有才德的孩子就可了。”

    过了一段时间,王妃又有了身孕。佛手王得知后,欣喜之余,嘱咐王妃:“你就安心养胎,其他一切繁杂事务不必挂心。每天净心礼佛、陶冶情性,多到风景优美的地方走走。我让人从国中挑选受过良好教育,贤良有才德的淑女陪伴你们母子。”

    王妃于是每天都到佛堂礼佛诵经,闲暇时喜欢聆听梵呗。有一天坐禅诵经中,恍惚间自己来一所非常庄严的佛刹,一种力量牵引着她步向大雄宝殿。进殿后王后对着佛刹大殿中的释迦牟尼佛虔诚地顶礼膜拜起来。突然之间,王妃看到佛像睁开了慈悲的双眼,放射出七彩光明,照耀向自己。王妃内心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喜悦,她默默地注视着佛像,仿佛看见佛像嘴角微微翕动。王妃听到一个充满慈悲的声音告诉自己:“善女人,你所孕子,当继承如来法藏,成就殊胜功德,请善自珍重!”

    这时,宫女进入佛堂请王妃用餐。宫女的呼唤声将王妃从如梦似幻的境界中拉回了现实。王妃回味着这一刻殊胜的喜悦,情不自禁告诉了国王,国王听后,思虑片刻说道:“或许王后现今所孕当为吉祥麟儿,还请王妃善加珍惜身体,保护好胎儿!”

    此后王妃继续每日诵经的功课,空余时间在宫女的陪同下参访国中有名的寺院。

    国中的名刹,和佛陀舍利塔所在之地,都留下了王妃了足迹。

    自从怀了这个孩子,王妃自然喜食素斋,性情更加慈悲仁恕。佛手王非常欢喜,对孩子的出生充满了期待。


    公元637年的仲夏,随着一声清越的婴儿啼哭声从王妃的卧房中传出,王妃安然产下一名男婴。佛手王听到宫人报喜,连忙放下手边的政务,赶来陪伴她们母子。初生的孩子生得清秀端严,在初乳后熟睡中宛如入了定境一般,神态安祥平和。佛手王看着孩子,心中充满了喜悦,决意悉心培养这个王子。

    这个孩子就在如此祥睦、幸福的王室中被健康地哺育着,一天天长大,国王和王后给小王子起名善无畏

    照顾陪伴孩子的侍女,全部经过精心的挑选,王子稍微长大一些,佛手王就请最优秀的老师教导王子。而王子也是天生的聪明颖悟,一教就会,并且触类旁通,悟性极佳。佛手王听到老师对孩子的称赞,喜不自胜,也会时常考校孩子的知识,每每总会得到满意的回答。

    而王妃注意到他和大王子很不一样,即使对待宫人侍者,都很和善,和大王子迥然不同。有时善无畏随王妃外出,看到农民在地里耕田,汗水不断洒落,十分辛苦。他就问母亲:“为什么这些人必须劳动才可以生存?而我们却可以不劳而获?有什么办法能让人们都过上平等安乐的生活,而不必如此辛劳?”善无畏充满童真的问题,王妃也答不上来,王子于是经常陷入深深的独自思考中。王妃看他很认真的样子,就说:“儿啊,这个问题,以母亲的智慧解答不了。不过,佛陀是一切智智者,拥有圆满无碍的智慧。我在读佛经的时候,曾经看到佛这样教导人们,只有培植善因,不去伤害众生,相反要去利益他人,这样才能获得安乐。比如一个国王,就应当爱护人民,不能自恃权势,欺凌百姓。要任用贤德的人才治理国家,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如果拥有国家的人只知道恣意享乐,不问民间百姓的饥寒,迟早会受到惩罚,也就与安乐无缘了。”

    王子听了,说:“听起来,佛陀说得很有道理啊。可是佛陀是谁呢?如果每一个人,都尽力避免伤害别人,相反努力利益他人,这个世界就会越来越美好,人们也会越来越安乐了。是这样的吧,妈妈?”

    王妃听了,含笑说:“嗯。佛陀就是数百年前你父王家族中的长者,佛陀俗名乔达摩•悉达多,他非常慈悲,有无上的智慧,被称为释迦族的圣人,也就是释迦牟尼。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

    在古代印度一个名叫迦毗罗卫的小国,降生了一位王子,名叫悉达多。悉达多太子后来出家修道,成为无上智慧的彻悟者和无量福德的圆满者,所以被称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

    从字面理解佛陀二字,就是觉者、智者。

    觉者有三义,便是能自觉、能觉他(使众生觉悟)、觉悟和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而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圆满了三项。

    孩子,你有善良的天性,也很聪明颖悟,希望你日后也能像佛陀一样,成为一切智智者,济度众生。”

    正在这时,一只在天空中飞翔的小鸟看见树叶间的一条小虫,扑下来把小虫啄走了,王子面露不忍,说:“妈妈,小虫被鸟儿吃了,为什么一个生命要伤害另一个生命呢?难道这世界就是强者对弱者的统治?这样互相伤害会有什么后果吗?”

    王妃想起读过的佛经中,也有因果轮回的故事,于是对他说:“一个生命如果伤害了其他生命,将来等到生命的下一次轮回就会遭受惩罚报应。如果生命之间相互伤害,就会形成轮回中恶恶相报的无尽业果,没有终结的时候。所以佛教导众生,慈悲善待一切生命,所以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么一说。斩断恶业,停止对其他生命的伤害,才能从连续不断的生死轮回之链中获得解脱。”

    王子听了,感叹地说:“妈妈,平时老师教我各种学问技艺,那些虽然也不错,孩儿也很愿意学习,它们只是解决人们生活中生存的问题,可是却不能解答一些重要的比如生命意义的疑问。今天听您说起佛陀,他一定是这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了。妈妈,希望您能允许我学习佛法。我相信那里面有真理存在。”

    王妃欣然同意了。从此以后,王子不仅广泛学习世间各种学问技能,一有闲暇,就读诵佛经,或者去寺院向高僧请教佛法。


    善无畏小王子一天天长大了,到10岁的时候,已经文武兼备,学识广博,并且仁爱慈厚,深得佛手王的喜爱。

    佛手王对王妃说:“这个孩子天资过人,虽然才10岁,可是已经表现出不凡的才智。我打算锻炼他的领导才能,就先让他先学习如何领兵吧。如果一个未来的国王不善领兵,就不可能保护好自己的国家和百姓。不过这样,无畏以后可能在你身边的时间就少了。”王妃虽然不舍,也只好同意。

    善无畏年仅10岁,虽然是王储,兵士们也不以为意,以为王子领兵仅仅是走过场而已。可是那曾想,小小年纪的善无畏王子却法纪严明,另一方面对兵士极为关怀,自己和普通士兵吃同样的饭菜。有士兵生病,小王子会亲自探问,请医送药、吁寒问暖。渐渐大家觉得这个王子非同寻常,而且兵士们也越来越喜欢它们这位年少的将领。

    在小王子善无畏的统率下,军队军容严整,上下一心。佛手王看到后,心中非常欢喜。

    不知不觉中,三年过去了。此时的善无畏,已经显得成熟而富有智慧。

    入春以后,佛手王感到身体不适,延医问药也没有起色,整日精神倦怠。善无畏听说父亲生病,于是把军中的事务交待妥当,赶回王宫探问父亲。

    善无畏的到来,让佛手王非常高兴,他拉着小儿子的手,仔细端详。只见他英气勃发,目光深邃明亮。言谈话语中充满对自己的关心,一双童稚但满含坚毅的眼光注视着自己。一会善无畏说说:“父王,您安心调养身体,孩儿这次回来,一定要照顾好您。”

    佛手王脸上掠过一丝无奈的笑意,微微摇了摇头,说:“孩子,生老病死乃是自然界的规律,父王也会老死。你回来很好,我看到你非常开心。不过,你将有更重大的责任要承担。”说完,他略微停顿了一下,凝视着善无畏的双眼,然后才缓缓地说:“这个国家需要一个贤明的国王。我决定将王位传给你,希望你能担当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善无畏吃了一惊,忙说:“父王,您安心调养身体要紧,现在不要说这些,百姓是离不开您的。”

    佛手王听了摇了摇头,说:“我的身体已经远远比不上从前,就是病好了,也没有那份精力了。”然后慈爱地看着善无畏说:“你虽然才13岁,但是禀赋过人,才德兼备,一定能够胜任,不要再推辞了。”

    善无畏对慈爱的父王说道:“孩儿不是长子,父王您就是想传王位,还有王兄啊。孩儿能在父王身边尽孝,就可以了。”

    佛手王听了皱了皱眉,说:“你王兄哪有这个才具?为王者,应心怀天下,高瞻远瞩,任用贤能,国家才能兴旺发展。只有你最合适,不必再说了。”

    无畏恐怕再坚持下去,父王不悦,只得从命。

    佛手王的病症越来越加重,遍请名医,依然无效。于是命人备好纸笔,亲笔写下遗书,传国位予善无畏。

    善无畏日夜守候在父亲身边,期盼着父亲能恢复过来。然而天不从人愿,佛手王日渐衰弱,过了些天,竟然撒手而去。


    举国伤悼,为老国王举行国丧。无畏少年顿失严护,更是悲伤,然而还必须把父亲佛手王交托的责任承担起来,于是依照佛手王的遗嘱,继任了王位。

    善无畏成为乌荼国新国王后,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兴善除弊,减少杂税,实行不扰民的宽松政策,让乌荼国充满了蓬勃的生机,赢得了国中上下的拥戴。

    然而,有个人看到这一切,非但没有一丝的喜悦,反而嫉妒难耐。这个人就是无畏的王兄,他一向骄纵跋扈,认为自己是长子就应该继承王位,可是父王竟然把王位传给了年仅13岁的弟弟。他想无畏虽然自幼聪慧过人,但毕竟还是个孩子,父王居然无视自己这个长子的存在,实在是可气。

    于是暗中招兵买马,屯积势力,阴谋伺机抢夺政权。不想年青的国王才德兼具,小小年纪,就把一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这样再拖延下去,只怕下手的时机没等来,弟弟的江山却越来越稳固了。

    终于,他迫不急待地发动了兵变,自立为王,劫掠百姓,扩充军饷。

    消息很快传到国都,无畏决定亲自领兵平叛。在激烈地战斗中,叛军首领大王子为流矢所伤,因此被捕获。虽然叛乱平息了,然而兄弟之情已断,如果按照国家法令,应将其兄斩首。

    为了王位,竟会发生手足相残的事,残酷的现实让善无畏国王很悲伤。

    他来到母后的宫中,向同样伤悲的母亲诉说内心的伤感。“母后,人们都说情同手足,可是我虽然为一国之主,却因王位而手足情断。我想让位给兄长,出家为僧。这样虽然兄弟之情不存,却还不至于义绝。恳请母后准许。”说着不由潸然泪下。

    他的母亲见此情景,非常难过,然而无畏心意已决,而且这是保全它们兄弟手足情义的唯一办法,无奈也只好忍痛同意。于是国王善无畏召集群臣,当着母亲的面,赦免了王兄的死罪,并让位给他,来保全兄弟之义。当时大臣们多么不情愿看到这一幕呀,他们拥戴爱护这位贤明仁慈的年青国王啊。

    大王子本以为自己起兵作乱被擒,已是必死之身,万念俱灰。没想到身为国王的弟弟不但赦免了他,还将王位让给他。心中不禁翻腾不已,既有喜出望外的兴奋,又混杂了极度的羞愧感。虽然终于得到了王位,却是无畏宽宏大量相让的结果,短短的时间,经历了从阶下囚到国王的巨大变化,他却始终无法抬起头来——在弟弟道德人品光芒的照耀下,自己显得那么渺小。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也促使大王子以后成为了一个慈善和蔼、爱护臣民的国君。

    禅位后的善无畏辞别众人,准备独自远行。临走的时候,母亲悄悄将传国宝珠塞进了善无畏的行囊。

    身后的故国城郭越来越遥远,前方的道路也越走越漫长。


    以前自己虽然短暂地为一国之主,整日忙着处理国家大事,却从来没有闲暇象现在这样在山野间随意漫步观赏,卸下王位的重负,以后的岁月将是自由而充实的。善无畏一边漫步一边观赏着自然的旖旎风光,数不尽的奇花异草赏心悦目,变幻万千的自然风光令人感受到天地的苍茫辽阔,无所牵挂的步履,已经游离于世俗的争斗之外。对于一个一直向往佛法寻求解脱的佛子而言,这又是多么难得呀!

    明月升起,银辉流泻,枝影横斜,固然有一种幽凉沁心的美;东升而西落,朝霞万道的壮丽,转眼变成夕阳余绮的绚烂,更将无常演绎成摄人心魄的瑰丽色彩。

    风餐露宿的艰苦,丝毫没有妨碍无畏的宁静悠闲。这样一位僧人,毫不惋惜地将他人为之血染争战的尊贵王位轻轻抛弃,在荒野间踽踽独行,长长的僧袍微微飘动,远去的身影在地平线间逐渐与天地精神融为一体。他的目的明确,寻访佛法大德,接受他们的教育,完美自己的人生,真正到达解脱轮回的彼岸。

    迎面吹来海风,仿佛要拂去无畏长途跋涉的疲顿,天上的白云迅速地飘移,海滨的椰子树三三两两地映入眼帘。“看来,已经到达南天竺海滨了。”无畏看着眼前的景色,自言自语着。

    远远地,海天一线,海鸥飞翔。海面上波浪层层涌动,不断冲向海滩。

    踩在细软的沙子里,阳光的余温热乎乎地温暖着脚底,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美丽贝壳装点着海滩。

    善无畏坐在海边的礁石上,静静地聆听涛声。然后又起身沿着海岸,缓步前行。海浪的此起彼伏好象轮回无尽的六道,辗转不息;夜空的皎洁月光仿佛得证无上菩提的觉者,寂静祥睦。

    就在海岸边的山崖上,善无畏发现一个洞窟,于是他移动脚步来到了石窟。波涛不断地拍打着海岸,海潮音在耳畔回响,潮起潮落渐渐都淡入大海的蔚蓝和天空的浩邈。

    石窟内干燥而明亮,空气中飘散着清新的檀香味。洞窟内陈设简陋,地上有吉祥草编成的草团,在洞窟的中间有一座石刻的舍利塔,周围有简单的新鲜花卉装饰点缀着,酥油灯依然在焚燃着……

    善无畏一见,不由得双手合什,右绕舍利塔三圈,然后恭敬礼拜。他心中升起清净庄严的快乐。显然就里是僧人禅修宴坐的地方,僧人已经外出经行,也许外出化缘,也许此刻已经在极乐世界的光明中宁静地注视着自己。

    善无畏环顾四周,只见石壁上刻有很多壁画。


    其中一幅壁画上,慈祥的佛陀坐在七宝莲台上对无量大众说法,前面有一座高广庄严的大宝塔从地涌出,栏楯重重,龛室无量,妙宝璎珞点缀,宝铃悬垂,香气氤氲。塔周幡盖飘摇,都是金银琉璃玉石等制成。天空中白色莲华纷纷飘坠。天龙八部等无数大众手持华、香、璎珞,幡盖等供养宝塔。

    旁边又有一幅画,画上有一座大宅,堂阁已经衰败,墙壁剥落,木制的柱基也已腐朽,随时有倒塌的可能,四面又燃起熊熊大火,而宅中的人们好象根本没有发觉,还在嬉戏享乐。这座大宅只有一个门,门外停放着三辆马车,分别是羊车、鹿车和牛车。每一辆车都高大宽敞,珠缦悬垂,镶嵌着宝石,四周的的车栏雕刻华美,上面悬挂着风铃。车的宝盖也装饰着奇珍异宝,珠玉交络,熠熠生辉。

    善无畏看着墙上的壁画,知道描绘的是《妙法莲华经》中的故事。第一幅是宝塔从地涌出品: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需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况复单己、乐远离行,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另外一幅描绘的是佛说三界如火宅的譬喻:

    譬喻家宅遭遇大火,幼儿仍在宅中游玩,不知脱离危险。长者乃设方便,告以门外有幼儿所期望的羊车、鹿车、牛车等,借以诱出门外遂共乘大白牛车,脱离火宅。此譬喻中,火宅比喻三界,为五浊、八苦等苦恼所聚,无法安住。幼儿比喻众生,谓众生贪着三界,耽于享乐的生活,不知处境的危险。长者比喻佛,羊车比喻声闻,鹿车比喻缘觉,牛车比喻菩萨乘,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

    善无畏环顾四周,只见石窟内十分整洁。在一块青石后,还有甬道通向几间小的石室。善无畏不敢擅入,于是盘膝坐下,静静等候,安禅观心。


    或许是瞬间或许是恒久,禅定中的善无畏听到了细碎的脚步声从洞窟外传来。善无畏旋即出定,起身整衣,合十等候。

    只见几名僧人在一位年长比丘的带领下,挑着木桶,小心翼翼地走着,桶里的水,丝毫也没有泼洒出来。善无畏心中暗暗赞叹,虔诚地望着年长的比丘匍匐在地作礼,礼毕起身合掌对长者说:“弟子善无畏,从南天竺参访到这里,恳请长老接纳,允许我在这里修行。”

    长老目光炯然,安祥地看着他,非常友善地点点头说:“你能有缘来此,也是必然,我很高兴。这里生活清苦,如果你能适应就随大家一起修习吧。”

    善无畏闻言,非常欢喜,再次向长老施礼,表达由衷的感谢。随后一名中年僧人为无畏安排好寝居的石室,并且告诉他这里的作息时间和各种应注意的要点。善无畏一一应诺。

    善无畏净扫房间,沐浴更衣后,就有一名年轻侍者叫他到长老的居处。他恭谨地跟在侍者后面,来到一间清幽的石室。

    看见长老,善无畏恭敬地俯身顶礼,并将随身携带的一尊释迦牟尼佛圣像呈上,说:“这尊释迦圣像,是弟子早年亲手制模铸造的。弟子看外间的石窟内,有佛陀舍利和法华经的图绘,正好在道场供奉。”

    长老含笑看着他,说:“这里以修习法华三昧为主,凡初来僧众,都要先习忏悔法,作为前方便。修行之法,必须清净身心,调伏眼耳鼻舌身意,供养三宝严饰道场,忏悔今生与过去世中所有恶业,深发惭愧礼佛忏悔。以三七日为一期,于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等六时,勤修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行道诵经坐禅观行,如此由有相而渐达无相,终能入于《安乐行品》所说甚深禅定,观照六根,了达实相真空妙谛。”

    “你远路而来,先休息几日,等身体恢复了,再精进修持。三七日内,只许行、坐,不准眠卧,你能受得了吗?”


    善无畏听了,欢然答道:“弟子既然出家行道,又怎么会畏惧艰难。看诸位师兄身心清利,就知道这里必定修法殊胜。师兄们都能坚持下来,弟子会向他们学习,努力精进的。”

    长老赞许地点了点头,又嘱咐道:“先把身体调养好,修法更容易得力,也不要太心急。”

    善无畏又恭敬顶礼,谢过长老的法恩,才退出来,回到自己的小石屋。这里的一切,让他心中欣喜不已,对于即将进行的法华三昧忏法,还有几分按捺不住的兴奋。

    第二天,善无畏起得很早,净扫道场。然后焚燃妙香,供养佛陀舍利和法华经。这时,其他僧众也都起来了,大众一起开始修法,礼佛忏悔。每个人神情都极为专注,道场的气氛宁静而祥和。善无畏置身其中,身心清凉快乐,虽然长时间的修法让他的身体有些疲累。

    修法结束后,也没有人显现出散乱的样子,闲杂的话语一句也听不到,大家安静地继续各自摄心观行。无畏心中深为赞赏,自己能在如此殊胜的道场中修行,诚然是三宝的加持啊!

    午后和晚上,大众又集中修法二次。

    连续七天,善无畏和其他僧人一样,完成了忏悔前行法事。晚课后,长老宣布新的一期法华三昧忏法从第二天开始。

    善无畏和其他僧人在临坐寝前又一起将道场严净清洁一遍。

    临晨他们早早从坐寝中起来,沐浴身心。然后各自尽心供养,随力备办好种种供品,还摆放了从野外采来的香洁芬芳的鲜花,又将名香融入净水中,遍洒道场。

    早课的梵钟响起后,大家迅速集合在道场,在长老的主持下,奉请三宝、赞叹如来。大众恭敬礼佛,忏悔眼耳鼻舌身意所犯一切罪障。忏悔后,又旋绕舍利塔,之后,大众齐诵法华经。诵经完毕,又坐禅一心观想实相。

    除了日中一食外,其余时间,或礼佛忏悔、或绕行持念、或坐禅诵经,无一念散乱、无一句闲言。


    刚开始的几天,因为没有睡眠,日夜修法,无畏还觉得困顿不堪,身体也极为疲乏,后来渐渐感觉身心清净,五欲盖障,本来已极淡泊,此刻更有如薄雾散去,了无踪迹,整个人就象脱胎换骨了似的。比起修法前,更觉神气清明爽利。身心乃至一切,如梦似幻,如同虚空,念念寂静。这样连续多日修法,善无畏不仅没有丝毫懈怠,反而威仪端严,信心具足,安然快乐,法喜盈身。

    一天,在禅定寂静中,善无畏忽然看到一轮洁白月轮轮,中有一六牙白象,普贤菩萨庄严地端坐在白象背上的莲花座上,眉目慈和清净。普贤菩萨慈悲地注视着他,伸手摩挲着他的头顶教诫道:“你身心清净,已经破除五蕴盖障,一切诸法如露如电,你既已远离,如虚空般的实相也将为你开显。”说完,普贤菩萨和六牙白象消失在莹彻如净琉璃般的虚空中。随后是释迦如来、过去多宝如来,以及十方诸佛显现出无比庄严的无边色身,清净光明没有边际,各各放光照耀善无畏的身心,然后又消失在广漠的虚空中。

    善无畏此时观察到世间的一切无常苦空,乃至身心全都虚幻不实,十二因缘也如幻戏。世间纷纭万象在圆明湛寂中一一消殒,一切诸法本来不生更无有灭。

    经过这一期的法华忏法,善无畏身心寂然安乐。二十一天的修法结束后,长老询问大家的收获。僧众中,有人说感觉身体更有力气了,有的人说对佛法、对自己更有信心了,还有的人说感到自己身心更清净了,也有人说看到身体不净白骨分明,产生了对世间的厌离心。长老微微点头,鼓励大家继续努力。

    而后他的目光停留在无畏身上,说:“孩子,你来这里时间最短,然而却非常精进,说说你的体会吧!”

    善无畏对长老恭敬顶礼,然后起身答道:“蒙长老慈悲应允,弟子得以参加殊胜的法华忏,经过这一期修法,恍如从梦中醒来。梦本来就是虚幻不实的,幻梦既然消失,始终是空无所得。”

    长老凝视着他说:“既然如此,你的身心现在如何?”

    善无畏答:“身心也如虚空,妙乐难喻。”


    长老赞叹地说:“莲子得净水滋育即能开敷,佛种生于释门必成龙象!法华忏法本是净除障垢的前行法,想不到这一期修法,你已经成就法华三昧。在这里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教给你的了,你应当继续参访求学,不要以此为足。”

    善无畏匍匐在长老脚下,祈请长老继续留自已在这里学习,然而长老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有更为殊胜的因缘在等待着你,你必须离开这里,你修行的足迹才刚刚开始,不要犹豫悲伤,勇敢地去接受新的磨练吧!”

    善无畏只好拜别长老,象闲云野鹤一般,继续漂泊、参学、参访善知识。

    他沿着山路走下,山崖的那一侧海潮依旧澎湃,而他的身心经过法华忏,清净恬净,已非来时可比。

    他又来到海边,面对辽阔的大海,眼前浮现出法华会上从地涌出的宝塔,庄严殊妙,装饰着无量妙宝。他的心中涌起一个愿望:“我就在这海边,用沙子聚成一万座塔,以此供养十方三世如来!”

    想到了就立刻付诸行动,然而细小的沙子一粒一粒的,很难聚合在一起,海浪不时冲击着沙滩,刚堆成的沙塔很快就倒塌了。然而善无畏并没有因此而灰心,反而更加坚毅地堆着沙塔……

    海浪退了还来,沙塔聚起了又倒下,善无畏本来就是一个认定目标坚定不移的大丈夫,这点挫折并不会阻止他的愿行,他尝试着将从海岸边荆棘从中采来的荆棘枝叶混合沙土,最终终于找来一种分泌粘汁的荆棘植物,拌入沙子中,再重新堆塔,果然成功了。

    一座、二座、三座……很多天过去了,海滩上出现了一排排整齐的小佛塔,并且还在不断增多。佛塔已经接近一万了,疲劳了善无畏就坐禅休息,恢复了精神便再继续。

    除了聚塔,他还必须采集那种粘性荆棘植物。这次善无畏不是很幸运,当他专注于采折荆棘的时候却没有注意到近在咫尺的危险。就在他身边的荆棘丛中,有一条黑蛇正吐着长长的舌芯,警惕而邪恶地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善无畏毫无所觉,只是忘我地采折着荆棘。危险越来越近了,当善无畏再次拨开荆棘丛的刹那,黑蛇闪电般地发动了攻击!

    善无畏突然觉得手指一阵巨痛,定睛看时,原来是荆棘丛中的黑蛇咬了他一口,那条黑蛇得手后,迅速游走了,瞬间消失于杂沓的荆棘丛中。


    伤口很快肿了起来,善无畏简单包扎了一下,继续采集荆棘,而后又返回海滩。他专心致志地聚沙成塔,似乎已经忘却了伤痛。

    很快,天色将暮,一万座塔完成了,善无畏站在海滩上,看着一直绵延到远方的佛塔,欣慰地露出笑容。他这时才想起被蛇咬过,检查伤口,已经痊愈了。

    对于佛法的虔诚必然可以逢凶化吉,诚如《佛说摩利支天菩萨陀罗尼经》中所云“佛告诸比丘,若有人识彼摩利支天菩萨者,除一切障难王难贼难,猛兽毒虫之难,水火等难……持此咒者面向百踰闍那,一切鬼神恶人无能得其便者。”虔心持一切如来一切大菩萨名号悉能祛除灾难!

    善无畏面向这一万座佛塔,静静地跪在海边,他在心中默默发愿:“恳请三世十方一切三宝为做证明,弟子从今而后,愿深入如来智慧法海,与法界众生共成无上正等正觉!未证之间,永不退转!”

    海风鼓动波涛不断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巨大的轰鸣。无畏聆听着海潮音,晚霞绚丽的光辉照射在他庄严的脸庞上,幻出坚毅的轮廓。夜幕降临了,善无畏此刻安然地于万座沙塔中入于禅定……

    此刻他应该在十方微尘佛刹中供养着一切如来,应该在兜率天宫聆听弥勒慈尊说法,应该在华严海会遍参每一位善知识,应该在布恒罗伽山感受观音大仕的慈悲,应该在十八层地狱中亲躬地藏菩萨的大悲愿行……

    当朝霞再次将他从禅定中唤醒,善无畏再次郑重礼塔后,离开了海边,又踏上了参访的征程。

    在荒野间独行,善无畏披星戴月餐风露宿;

    在雨林中穿越,善无畏披荆斩棘拒狼挡虎;

    在沼泽中跋涉,善无畏步履维艰泥淖般若;

    在从山中攀登,善无畏身心谐韵山风松涛!


    累了就在禅定中获得能量,饿了就采集野果充饥,渴了就寻找清净的水源,用漉水囊过滤之后再喝,然后带着盛满的水壶继续上路。

    当夜暮降临,善无畏就在树下,铺开坐具,盘膝坐禅。夜空中,星光闪烁,遥远的星光虽然不足以照明,然而无畏的心间却宛如有一轮明月,皎洁无暇,身心内外的一切,都寂然融入清湛的虚空之中。

    当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的时候,无畏起身收起坐具,又向远方行去。

    他穿过一片片原野,跋涉过一条条河流,攀越过一座座高山,穿越过一个个雨林。

    他再次来到了一条河边。

    河水看起来很清澈,善无畏正准备俯身取水,忽然注意到这条河似乎有些异常。水中不仅没有鱼儿游动,河流的两岸连草木也没有,更好象完全没有生命的迹象。

    善无畏又四处查看,这一带竟然连虫蚁也看不到一只!河水一定是有毒的。无畏找来石块投入水中,却见顷刻间很多黑色毒蛇迅速地向水面探出蛇芯闪闪的三角脑袋,这大约就是古印度有名的毒水河!

    善无畏必须要穿越这条毒水河,然而河中的毒蛇会心甘情愿地让行吗?善无畏于是祈请诸佛菩萨慈悲加持,更默默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然后信步践入毒水河,勇敢地向对岸走去。

    没有毒蛇来缠绕他的双足,更没有蛇芯亲吻他的双腿,善无畏已经站在了毒水河的对岸。

    佛法的不可思议岂止如此?然而对于凡夫无信者,这不啻天方夜谭!

    越过了毒水河,善无畏又跋涉了很多天,来到中印度天竺国境内。


    善无畏想起来自己有一个姐姐嫁给天竺国王,自从姐姐出嫁,姐弟俩就一直无缘相见。于是来到王宫求见国王,国王听说他到来,立刻和王妃一起将他迎入宫中。姐弟重逢,那份欢喜自不必说。

    姐姐仔细打量他,只见他一袭僧袍,面庞清瘦俊朗,两目透出慈和的光芒,就问他:“弟弟,曾听人说起,自从你继承王位后,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凡是从我父母之邦来的人,都对你赞叹有加。你为什么要舍弃王位出家呢?”

    善无畏听姐姐问起往事,只好将从前兄弟叛乱,平叛后自己不愿因王位斩杀手足,恳请母亲同意,让国出家的事说了一遍。

    国王和王妃听了感慨不已,对年青的无畏又多了一份敬重,善无畏高尚的品德令他们由衷赞叹。王妃在宫中设宴,为手足团聚而庆贺,席间国王和王妃请无畏留在天竺国弘法。无畏笑着感谢他们的好意,说:“今天能在这里和姐姐团聚,无畏非常欢喜。不过,无畏志求佛道,度化群生,我决心遍礼圣迹,继续参访求学,姐姐的好意只能心领了。”

    旋即无畏就离开天竺国,继续参访游历,来到摩揭陀国。

    摩揭陀国的王舍城,相传是释迦牟尼佛大弟子舍利弗诞生和入灭的地方。王舍城附近有一片庵摩罗园,当年由五百商人捐资买下这片土地献佛,佛陀曾在此说法三月。

    后来摩揭陀国国王铄迦罗阿迭多在此兴建佛寺,这就是着名的那烂陀寺的起源。

    此后,佛陀鞠多王在寺南扩建,呾他揭多鞠多王又在东面建寺,幼日王在东北建寺,金刚王在此西建寺,中印度王在北面建寺,帝日王又于东面新建大寺,供养佛像。经过历代君王的不断扩建营造,那烂陀寺逐渐成为印度第一大寺和着名的佛教文化中心,蔚为壮观。

    那烂陀寺历代高僧辈出,鼎盛时期曾有万名僧人、学者聚集于此,寺中藏书最多时达九百万卷。


    玄奘大师前往印度求法时,也曾在那烂陀寺从戒贤法师学习多年。着名的译经师义净三藏在这里跟随宝师子学习十年,他曾经写下优美的章句,来描述那烂陀寺的盛况:

    “庭序别开,中分八院,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竦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牖,交日月于轩檐,羯尼花树,加以流水逶迤,青莲菡萏,晕焕其间,庵没罗林,森疏其外……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

    善无畏久闻那烂陀寺的盛名,而且这里又是佛陀曾经说法之地,所以还没到王舍城,心中已经充满了向往。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他的那烂陀寺之行,将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深刻地影响,此行非同寻常!

    当到他到达那烂陀寺的时候,已经是夕阳西下,远远地,只见一大片寺宇楼台,在绚丽的云霞映衬之下,恍如佛国仙境。

    当晚,善无畏在那烂陀寺住下,对这个名僧大德会聚之地、璀灿的佛法之都,有了更深的感受。他宛如远离故乡的游子,终于回到了富饶的家国,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欣悦。这里的一切,让他观赏不足,宏大精深的佛法氛围,更让他充满了期盼。他决定把母亲给他的传国宝珠留在那烂陀寺,这件无价珍宝,只有在佛法的中心,为三宝增辉,才是最相宜的。

    第二天,他就向寺主禀明自己的愿望,寺主听了,也非常赞许他的发心,说:“这件妙宝就好象佛经中说的摩尼宝珠,晶莹剔透,光芒柔和明亮,真是令人赞叹。你能将如此贵重的宝物供养三宝,足以表明你的发心,如同这颗宝珠,光明纯净。”其他人也纷纷赞叹。


    “这样的无价之宝,应当镶嵌在大佛像的额头上,让所有进入那烂陀寺的人,都得以一睹佛陀的光彩,”寺主接着又说道,“而且应该请最好的工匠来完成,才能使佛像和宝珠美伦美奂相映成辉。”

    善无畏闻言,欣然说:“不瞒您说,弟子对于工艺铸造,很有心得,就让弟子亲手镶嵌宝珠。”

    寺主听了,含笑点头。

    于是无畏爬上高高的梯子,非常小心地一点一点崭刻,然后将传国宝珠嵌入,又用纯金将宝珠周围镶好,仔细打磨,最后看上去,宝珠和佛像浑然一体,佛像慈祥端严,宝珠的光华,就象佛陀的白毫相光一样。

    白天,这颗宝珠就像映照着太阳的光芒净盈闪烁,而到了夜晚,就如星光一样璀璨绚丽。

    宝珠发出的光芒引起了寺中一位高僧的注意。这名高僧没有人知道他来自何方,看上去也就三、四十岁的样子,眉目轩朗,亲切蔼然。他对佛法非常精通,而修证更是高深莫测,所以那烂陀寺的僧众,对他极为尊敬。

    他看到宝珠在佛像的额头上放出光明时,自言自语地说:“终于来了。”

    善无畏恰巧从旁边经过,他被这名僧人脱俗的神采所吸引,就上前作礼,说:“长老,您是在看大佛额头的宝珠吗?”

    那位高僧闻言转向无畏,说:“是呀,凡事都有待因缘。宝珠镶于佛的额头,光华倍增,也兆示着佛法会光显人间。”


    善无畏听了很高兴,说:“长老,这颗宝珠原是乌荼国的传国之物,我的母亲把它交给我,我用它来供养三宝,也是期望为母亲和乌荼国培植福田。弟子初来那烂陀寺,也希望能够亲近大善知识,深入法海。弟子善无畏,不知长老您如何称呼?”

    那名高僧微笑着看着他,说:“自从恩师龙树菩萨传我大法,尔来已八百余春秋,贫僧就是龙智。”

    善无畏听到龙智菩萨的名号,不禁全身一震!以前,曾听人们传说,龙树菩萨有一位高足,上天入地、神力难思,久住人间随缘度生,神龙见首不见尾,想不到竟然在这里相遇!

    善无畏大喜过望,连忙五体投地,说:“弟子顶礼龙智阿奢黎!请大师慈悲摄受!”

    龙智阿奢黎含笑说:“那你以后就跟着我吧。”

    善无畏又再度顶礼,感谢师父摄受之恩。喜悦从心头不断涌出,果然那烂陀之行意义非凡!

    以前有一位大唐高僧玄奘三藏,曾在南天竺磔迦国庵罗林中,遇到龙智阿奢黎,并向阿奢黎学习《中论》和《百论》。而自己竟在那烂陀寺得遇龙智菩萨,这是多么幸运而又神奇的际遇啊。

    从此以后,善无畏随侍龙智菩萨左右,殷勤侍奉。不知不觉,好几年的光阴过去了。这些年从龙智菩萨耳濡目染所受法教与前不可同日而语。


    一天早上,龙智菩萨和一名中土僧人在一起,准备用斋。无畏将饭菜准备好,又摆放好碗筷,然后侍立一旁。

    那名僧人笑着说:“贫僧刚才去中土大唐走了一趟,已经带回斋饭,不需要为我准备了。”善无畏听了大为惊异,天竺到大唐近十万里之遥,这位僧人片刻之间,已经悠然往返两国,并带回大唐的斋饭,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善无畏不禁向中土僧人的钵内看去,钵中的蔬菜翠绿可喜,米饭白晰莹洁,不但非常新鲜,而且还冒着热气。无畏心中感叹不已,佛法确实微妙难思,自己还要不断深入学习佛法啊。

    无畏表情的细微变化都被龙智菩萨看在眼里,他对无畏说:“你能看见神力不可思议之事不说出来,真是难得。不错,确实是学习密法的上乘根器。”

    此后,龙智菩萨开始传授无畏总持瑜伽密教。无畏先后学习了各种大乘经典和五明论。而后,龙智菩萨又将十万颂《金刚顶瑜伽经》和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全部授与善无畏。又为善无畏授五部灌顶。

    此后修法,三昧耶三密相应,总有许多龙神护法围绕在善无畏的周围,他精进不懈的勤修,很快获得成就。

    龙智菩萨传授善无畏总持瑜伽密教后,一天,他对善无畏说:“师父已经传法与你,我准备离开这里,到其他地方度化众生。”


    善无畏听了,忙说:“弟子愿跟随恩师左右。”

    龙智菩萨笑着摇了摇头,说:“师父希望你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这样即使不在师父身边,师父也会感到欣慰的。”

    善无畏拜伏于地,恭敬顶礼,说:“弟子随侍恩师,已经有七年了。这七年间,耳濡目染,熏习最上乘教,获得甚深法益,却无从报答师恩。”

    龙智菩萨敛起笑容,严肃地说:“无畏,荷担如来家业,度化众生,也是在报答师恩啊!”

    他略微停顿了一下,又说:“何况我们师徒并非永别,在适当的时候,师父还会指点你的,我们都各自随缘安心去吧!”

    善无畏无奈,只好拜别恩师,离开了那烂陀寺,又开始游历,遍礼圣迹。

    正值六月,天气酷热,雨季即将开始,善无畏于是前往王舍城郊区的灵鹫山。

    灵鹫山又称耆阇崛山,山顶狭长,向东西延伸,山中园林清净,当年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之后,就率领弟子来到灵鹫山,受到摩揭陀国国王频婆娑罗的欢迎。佛陀说法之后,国王非常欣悦,供养了一处竹林精舍,作为佛说法和修行的处所。

    灵鹫山福德臻聚,历来为贤圣所居。佛陀在此说法前后达五十年之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妙法莲华经》、《无量义经》、《佛说法华三昧经》等,都是在灵鹫山宣说的。

    灵鹫山,在汉语中时常被简称为“灵山”,禅宗有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的典故,正是发生在这里。

    频婆娑罗王为了亲近佛陀,特意修建了一条石阶,直达山顶的园林。

    善无畏接近灵山胜地,内心极为虔敬,一步一拜,拾级而上。


    山顶下有许多小石窟,是比丘们禅修宴坐的地方。山崖边有砖砌的精舍,精舍东面有长石,为佛陀经行之地。精舍旁有一块巨石,当年提婆达多曾在这里推下巨石,企图伤害佛陀。

    提婆达多,在佛陀住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是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世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幼时与释尊、难陀共习诸艺,其技优异,常与世尊竞争。佛陀成道后,随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其心,渐生恶念,欲学神通而得利养。由是,提婆达多愈加憍慢,欲取代佛陀领导僧团,亦未得佛陀允许。此后提婆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师,制定五法,枉以此为速得涅盘之道,遂破僧伽之和合。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提婆达多虽然出家学道,但他利欲熏心,犯下三大叛逆之罪:

    一是他曾从高山推下山石,想压死佛祖,却只伤了佛祖的脚趾;

    二是他曾放出大狂象,想踏死佛祖和另外的两部僧众;

    三是他曾杀死一位修行高超,众漏除尽的比丘尼。

    南边悬崖下有一座小塔,佛陀曾于此宣说《妙法莲华经》。

    因为他干下这些伤佛杀人的恶事,所以常常疑心害怕后世受到报应。正好此时,来了六师外道,他便前去问疑。六师外道给他讲了许多歪理邪见,说什么:“为恶无罪,为善无福。”于是他敬信邪说,便将善根断尽。


    阿难因和提婆达多是兄弟关系,爱重其兄,情义深重,深感惋惜,悲泣痛切,忧愁苦恼,便去对佛祖说:“提婆达多愚昧无知,听信歪理邪说,造下不善之业,断尽善业根基,辱我佛门释子。”

    当时,佛祖对阿难说:“提婆达多不仅今世利欲熏心,断破善根,在过去世中也为贪图利益,做恶丧身。”

    于是佛陀为阿难讲说提婆达多先世因缘,阿难方才释然。

    在灵鹫山南边悬崖下有一座小塔,佛陀曾于此宣说《妙法莲华经》。

    精舍南侧山崖,有大石室,为佛陀当年入定之所。

    石室西北有一形似鹫首的巨大磐石,相传魔王曾化作一只鹫鸟栖息在磐石上,猛然拍动翅膀,大声怪叫,把阿难吓得手足无措,佛陀伸出手,无碍地穿越石壁,摩阿难顶,慰喻阿难,使之安泰。

    善无畏一一瞻礼圣迹,又回到山顶,从囊中取出香炉,焚燃妙香,氤氲的香气,很快弥散开来。无畏望空虔诚礼拜,默默发愿,希望能够亲见释迦慈容。

    这时,耳畔传来一声低沉的狮吼,善无畏讶然抬首。周围一切如旧,蔚蓝的天空下,怪石嶙峋的灵鹫山安静地偃卧在炽热的阳光下。

    然而,刚才那声狮吼虽然低沉,听得却非常清楚,不会有错。这头狮子应该离这里不太远。善无畏起身向声音传来的方向走过去,大约走出百米,果然看到前方一块岩石处,露出一只狮子的头。那只狮子仿佛正注视着自己。

    善无畏心中一惊,但是并没畏惧。只见那只狮子掉头离他而去,跑了一段距离,又停下来看他。


    善无畏此时更为惊异,这只狮子显然并没有伤害他的意思,看样子好象想引他去什么地方。

    善无畏于是跟在狮子后面,一路前行,不知不觉,来到山的腹地,只见周围林木挺拔,枝叶扶疏,绿茵铺地,掩映着一簇簇艳丽的无名花朵。烈日偶然穿透绿荫,洒落在身上、草地上,感觉已经不那么灼热。那只狮子忽然跑进前方的一个山洞里,消失了。

    善无畏拔开洞口遮蔽的青藤,走了进去。眼前忽然一亮,山洞里居然光明如白昼,非常轩敞。善无畏再一看,不禁喜出望外。里面分明是释迦世尊!迦叶和阿难两位尊者侍立在两旁。无畏五体投地,连连顶礼称颂,说:“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陀并没有言语。善无畏抬起头,仔细瞻仰,原来是佛陀的圣像。只不过看上去和佛陀的真容毫无差别,无论是泛着紫磨金色光芒的皮肤,还是头顶的肉髻、螺发,都仿佛是佛的真身。白毫在眉间妙旋宛转,清湛广长的双目,炯然有神,散发出慈和的光彩。善无畏感动地流下泪来,又重新顶礼世尊。

    再看两边的侍者,也都神采奕奕,似乎正含笑注视着自己。

    善无畏于是决定在山洞中结夏,在佛陀的相伴下度过了漫长的雨季,每天精进修法,恬淡清虚。

    雨季结束后,无畏再度朝礼灵鹫山上的圣迹,而后前往佛陀成道之地——菩提伽耶。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附近的森林里苦修六年,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还是未悟得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修,在河边碰到一个牧羊女并喝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糜之后,来到了菩提伽耶。就是在菩提伽耶的一棵大菩提树下打坐静思,发誓如若不能大彻大悟,终身不起。冥想了三天天夜后,突然得以觉悟,找到了解脱之道。然后在附近继续思考了七七四十九天,便得证道。

    菩提伽耶在灵鹫山以南约百四十里,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里因而成为圣地。历代许多高僧都住止于此,参究佛法,建塔立碑。佛陀入灭后,佛陀弟子和信众共同在此建塔纪念佛陀,该塔就是菩提伽耶大塔,塔高约五十米,形如金字塔,底部为边长十五米的正方形,向上逐渐收缩,顶部呈圆柱形,上立一铜制螺旋形圆顶。塔底一层四角竖有四个与大塔样式相似的小塔。大塔东门两旁辟有佛龛,安置有佛像,其余三面为高二米的石栏杆,原来共六十根,大塔西侧是着名的大菩提树,佛陀正是在此树下得道成佛。

    善无畏经过一天的跋涉,终于来到心目中渴仰的圣地。绿荫如盖的菩提树,枝干纵横扶疏,深浅相映,构成一副静谧的画卷。善无畏凝望着蓝天下苍翠的绿叶,心中澄明如镜。他在菩提树边跏趺而坐,进入禅定,太阳朝升夕沉,似乎都无所觉。于定中,善无畏亲历佛陀修行之轨迹,亲身随佛陀各地游学……当他出定的时候,已经好些天过去了。

    善无畏从菩提伽耶向东北方向走了六十多里,来到佛陀大弟子迦叶尊者守衣入定的鸡足山。


    释迦牟尼佛涅盘后,大迦叶活到一百多岁,传法给阿难。迦叶尊者遵从佛陀的咐嘱,带着佛陀的袈裟入鸡足山守衣入定,等候弥勒佛降生。迦叶尊者在鸡足山上选择一处整洁的地方,用吉祥草铺在上面,然后双足交叠,结跏趺坐发誓说:“我今以神通力使身体不坏,用粪扫衣覆盖,等六十七亿年后,弥勒降生成佛时,将来此访问,即把释迦佛的衣钵献给他,并协助他教化众生。”又对山神说:“如果阿阇世王和阿难来,山应当为他们而开,让他们进来见我一面。等他们离去,山体再次合上。”

    说完,迦叶进入灭尽定,当时大地出现了微妙祥瑞的六种震动。

    阿阇世王在梦中看见殿梁折断,猛然惊醒。此时正好守门的侍卫进来禀报:“大迦叶刚才来向陛下辞行,随后就前往鸡足山,准备进入涅盘了。陛下当时正在休息,所以没敢奏报。”

    国王听了,非常悲伤,说:“我真是福薄啊!诸位圣者涅盘,我都没能见到。”于是命人备车辇,前往灵鹫山竹林精舍,见到阿难,顶礼阿难足。国王对阿难说:“尊者,尊者摩诃迦叶往鸡足山入灭,我希望能再见迦叶尊者一面。”阿难于是陪同他,一起前往鸡足山。

    他们到了山前,山自然从中间裂开,就看到迦叶尊者在山中跏趺而坐,容颜还和从前一样。国王于是命力士积香木为薪,准备火化。阿难见状,对国王说:“陛下万万不可!摩诃迦叶现在并没有圆寂,而是入灭尽定中,保持色身不坏,要等到将来弥勒佛下生,将袈裟交给弥勒佛,为作证明,然后才会入于涅盘。”国王听了,作了种种供养后,依依不舍,礼拜辞别了迦叶定中之身。

    他们刚走出这座山,山体轰然一声又合上了。

    龙华会上的大众在毗楞伽宝中看到善无畏求学参访的事迹,都感叹不已。


    光莹如镜的毗伽宝中显现出鸡足山。

    会中善见天子和诸位梵王等会众看到此景,身心震憾,异口同声地说:“自从释迦文佛入于涅盘,无量百千岁月如流水一般逝去。众生在无佛之世,没有了为他们开启智慧之眼的导师,贪欲、瞋心炽盛,颠倒惑乱,广造恶业,死后纷纷堕入三恶道中,转生天道的众生却越来越少。现在弥勒佛出世,我们有幸值遇,福德智慧得以增长,身光更加明亮澄净,梵天的宫殿也更加高广严丽了。恳请世尊为我们演说甘露妙法,转无上法轮。”

    弥勒佛微笑着同意了,从佛身发出五色光明。无量大众欢喜踊跃,诸天右绕弥勒佛无数匝,然后满怀敬爱地站立一边。

    这时,穰佉王高声唱颂梵呗:“设复生天乐,会亦归磨灭。不久堕地狱,犹如猛火聚。我等宜时速,出家学佛道。”


    而后,穰佉王在八万四千大臣的围绕下,来到华林园龙华树下,请求弥勒菩萨同意他们出家。穰佉王为弥勒慈尊作礼,还没有抬起头来,须发自然落地,身上的衣服变为袈裟,就这样成为了沙门。

    弥勒佛在无量大众和天龙八部等的簇拥下,进入翅头末城。他刚一踏入城门,娑婆世界出现六种祥瑞的震动,整个阎浮提大地顷刻之间全都化为金色,而翅头末大城中央,土地变为金刚地。过去诸佛所坐金刚宝座自然从地涌出,天空中许多宝树飘落缤纷花雨。迦楼罗、紧那罗演奏美妙音乐,龙王从口中吐出各种花样的喷泉,供养弥勒佛。

    弥勒佛步履千叶莲华走向金刚座,安然坐下,开始转正法轮,宣说苦、集、灭、道四圣谛、三十七品助菩提法以及十二因缘。

    这时,大地再次出现六种震动,传出微妙音声,穿越无量无边世界,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阿鼻地狱,无数鬼神都被这声音所震撼,他们相互传告:“弥勒佛出世了,将要普施甘露妙法,为世间众生开智慧眼目。”一时之间,一切与弥勒佛有缘的天龙八部全都知道了这一无与伦比的喜讯。从三十三天一直到大梵天,天人们互相通告,各领部属来到佛说法的金刚座。

    又有无量众生发愿从弥勒佛出家。

    弥勒佛慈祥地对大众说:“现在,你们来到我这里,并不希求来生转生到天界享受快乐,也不是为了今生得到安逸享乐,只是为了证涅盘妙果,得到永久的安乐。你们能如此,是因为以往都曾经在佛法中种下各种善根。

    从前释迦牟尼佛于五浊恶世出世,呵责劝诫,以种种善巧方便为你们说法,无奈你们智慧浅陋不能领受,只是多少种下些善根,现在才得以见我,成为我的弟子。

    你们中有的人曾以衣食布施于人;有的人曾经受持佛戒;有的人曾以伎乐幡盖华香灯明等供养过佛;有的人曾造立僧房,供养僧人衣食住行;有的人曾受八关斋戒修习慈心;有的人怜悯为苦恼逼迫的众生,以身代受;有的人持戒多闻、修习禅定;有的人起塔供养舍利、系念佛的法身;有的人拔济贫穷孤独受苦众生;有的人曾令有情和合欢乐。

    因为曾发善心,修过功德,你们今天才能在我的教法中受教。”


    弥勒慈尊接着赞叹道:“释迦牟尼佛真是功德不可思议啊!能在五浊恶世中,教化百千万亿诸恶众生,令各自修善,如今你们才能够生于佛世。如果不是释迦世尊忍辱勇猛,在浊恶世教化成熟众生,你们今天又怎能得到殊胜的安乐呢?要好好珍惜,离于幻法,证得真空实相啊。”

    大会中诸天于是纷纷赞叹释迦牟尼佛忍辱慈悲、救拔众生,有如火中莲花,功德超胜。

    释提桓因和欲界天诸天子,欢喜欣悦,作偈唱颂:

    世间所归大导师,慧眼明净见十方;

    智力功德胜诸天,名义具足福众生;

    愿为我等群萌类,将诸弟子诣彼山;

    供养无恼释迦师,头陀第一大弟子;

    我等应得见过佛,所着袈裟闻遗法;

    忏悔前身浊恶劫,不善恶业得清净。


    于是弥勒佛率领众多弟子,前往鸡足山。这些弟子大都是从前在娑婆世界刚强难化的众生,此刻已然如来眷属。千叶莲华托着弥勒慈尊徐徐地升到鸡足山顶。

    鸡足山上覆盖着高大参天的古木,枝叶舒展。弥勒佛伸广长脚趾蹑住山根,这时大地出现十八相动,再伸广长双手按向鸡足山体,如同转轮王打开大城门一样,山体轰然一声自然向两边分开。

    山轰然裂开。然而山虽然如刀削斧劈似地从中间裂开,却并没有崩塌。

    这时,跟随着弥勒慈尊的人惊呼起来:“看哪!这座山里,还有个小矮人坐在那里!”

    众人议论纷纷,不敢向前。有的弟子就问弥勒佛:“这是什么人呀?看上去相貌像人,可是身体那么小,身上穿的好象还是法衣。”

    弥勒佛微笑着轻挥手臂示意大家安静。

    这时梵王手持天香油灌注摩诃迦叶的头顶,而后又击法鼓、吹响法螺。其声悠远,震动天地。

    奇迹出现了!

    先前他们目睹的那名矮小的比丘睁开了双眼!他的眼睛细长而有神,透过披散的长发,散发出奇异的光彩。随后他的手也活动起来,缓缓放下交叠的双足,站了起来。

    他从容地用手将法衣整理好,托着金褴袈裟,匍匐着向弥勒佛所在方向顶礼而来。

    众人见此情景,一个个瞠目结舌,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只见他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长跪合掌,双手呈上袈裟,郑重地对弥勒佛说:“尊敬的弥勒佛,这件金褴袈裟是释迦如来交付与我的,世尊嘱咐我亲手交给您的。”

    弥勒佛含笑垂手接过袈裟,说:“有劳迦叶尊者在此一直守候。”

    弥勒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貌极为庄严圆满,身高三十二丈,他的弟子也都有十六丈高。

    迦叶站在他们面前,就好象面对着雄伟的高山一样;而他们看迦叶,就象是极度微缩的小矮人,只比弥勒佛的脚面高出一点儿。

    众弟子对弥勒说:“为什么今天这座山上会出现这个人头虫,身形矮小丑陋,还穿着沙门的衣服,他看到世尊,怎么还能知道恭敬礼拜?”

    弥勒佛听了,慈悲地说:“莫要胡言乱语!你们不要轻视这个人。孔雀虽然长得五颜六色很好看,可是却成为老鹰的食物,顷刻间化为尘土;大龙虽然身体长大,却被金翅鸟搏食。人虽然长得高大端正,皮肤白晰,却象七宝瓶中盛粪一样,污秽不堪。这个人虽然身材矮小,他的智慧却有如百炼纯金,烦恼结习早就已经断尽。时常行头陀行,在天人中无人能及。是释迦牟尼佛派他来到我这里,你们应当一心合掌恭敬作礼才对。”

    弥勒佛环视众弟子,又说:“释迦牟尼世尊,在五浊恶世教化众生,在他一千二百五十名常随弟子中,迦叶尊者头陀行第一,他的身体由于往昔福业的缘故,全身金色。他舍弃了也是身为金色的妻子,出家学道,昼夜精进不息。他慈悲悯念贫苦下贱的众生,为了度化他们才长久住世。他就是释迦世尊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啊!”

    会中一切大众闻言,肃然起敬,全都对迦叶尊者恭敬作礼。

    这时弥勒佛手中拿着释迦牟尼佛的袈裟,盖在右手上,刚好掩住两根手指,又放到左手,也只能盖住两根手指。


    众弟子纷纷说:“从前的佛怎么身体如此矮小呢?一定是因为众生贪浊骄慢造成的吧!”

    弥勒见众弟子心生邪慢,就对摩诃迦叶说:“尊者可以示现神通,并且说过去佛所有的经法。”

    于是摩诃迦叶腾身虚空,显现十八种稀有的变化。他忽然显现出无比高大的身形遍满虚空,片刻又缩小成芥子那么大,瞬息又变回广长的大身相。然后身上喷出清澈的泉水,而脚下却是烈焰腾腾,红色的火光映照在泉水上,泉水仿佛也被染红。他在地上行走,似凌波微步一般;到了水面上,却又如履平地。他在空中自如地或坐或卧,身体却不会下坠。一会儿,从东面出现,在西面消失;一会儿,在西面出现,却在东面消失。前后左右上下,时隐时现,如梦似幻。

    虚空中突然又显现出一个琉璃窟,莹澈光洁,迦叶尊者坐在窟内。琉璃窟中传出清净微妙的梵音,原来是迦叶尊者在佛神力加持下,演说昔日释迦牟尼佛所说十二部经。

    眼前的情景深深地震憾了在场的每个人,而殊胜的微妙法音,更如巨大的磁石有力地吸引着他们。大众如醉如痴地聆听着,法喜油然而生,契入甚深的妙理,会中有八十亿人远离尘垢,于诸法中不受诸法,心无系缚,坦然快乐,证得阿罗汉果。还有无数天人发起菩提心。

    迦叶尊者说法已毕,绕佛三匝从空中落下,恭敬顶礼弥勒佛,说:“一切有为法,皆悉无常。小僧今日所作已办,应当回到释迦世尊当年说法的圣地耆阇崛山,入于涅盘。”


    说完,辞别弥勒佛,回到耆阇崛山他当年的住处,自身出三昧真火焚化入灭,散发出如同旃檀一样的香气,随风远播。人们远远看到五彩光明盘旋上升,闻到芬芳清凉的莲花馥郁。大众赞叹不已,为尊者恭敬作礼。

    弥勒佛亲自收起迦叶尊者的舍利,在山顶上起塔。

    弥勒佛赞叹地说:“当年,释迦世尊常常在大众中,赞叹大迦叶比丘头陀第一,通达禅定解脱三昧。难得的是,他虽然有极大的神通,却没有自高自大的心,能让众生得大欢喜并且时常悯念那些贫苦下贱的众生。”

    许多大众亲眼目睹迦叶尊者的神迹和成就,内心舍离五欲,身心清净,安住正法。

    此刻善无畏站在鸡足山前,看着满目青翠,抚今追昔,遥想未来,一时间感慨万千。

    他在草地上盘膝坐下,默默祈请,而后念诵真言,敕令山神开山。不一会儿,鸡足山忽然无声无息地从中间裂开,就象被刀切开似得那么平滑。

    但见禅定中的迦叶尊者身披袈裟,神态安祥,就象坐在那里睡着了似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尊者的头发长长地披散着。

    无畏向尊者顶礼之后,从行箧中取出剃刀,非常小心地为迦叶尊者剃去须发。而后又向定中的尊者作了供养。


    善无畏不愿多打扰入定的尊者,于是怀着万分恭敬缓缓退出了鸡足山。

    善无畏刚一离开,山体又合在了一起,好似从未打开过的样子。

    在五天印度大陆一一参礼圣迹后,无畏又搭乘商船,沿海游历天竺各国。

    在南印度海中,有一座风光迷人的海岛,岛上有山名补陀落迦山,观世音菩萨三时常住在这座山中,时常显大神通、放大光明,普度众生。小岛上到处开放着一种叫曼殊沙的花卉,要么素洁美丽,要么姹紫嫣红,清芬宜人。善无畏此行的目标就是朝觐、礼拜观世音大士这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诸佛导师。

    善无畏在海中远远看到一座深青色的岛屿在海雾中若隐若现,随着船只逐渐靠近,岛上红白相映成趣的曼殊沙花已经映入眼帘,有如白云,又好似素练,有如朝霞,又好似火焰,还有其他的花卉草木共同装点着这座海中仙山。

    善无畏舍舟登岸,只见岛上清幽静谧,华果处处、芳香扑鼻。岛上居然有清澈的河流,蜿蜒周流补陀落迦山,重重环绕达二十圈,最后才汇入南海。要入山朝觐,首先必须跋涉这条曲折回旋的溪流。

    山上岩谷崎岖,山径窄而逶迤,长满湿滑的青苔,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滚落山崖、丧身谷底。


    善无畏摄心定气,一面口诵真言祈请观世音菩萨慈悲加持,一面谨慎地迈动双足,安然地攀爬到了山顶。

    山顶上有一大水池,澄明如镜,岸边林木蓊郁,温润如翠玉。湛蓝的天空和悠闲的白云映入池中,微风拂过,粼粼的波光在阳光下晃耀着、变幻着。

    善无畏在池边向观世音菩萨祈请能一睹圣山全貌,于是虔诚地持诵着真言,虔诚和静心使他心无旁骛,仿佛与圣山融为一体。

    持诵完真言,善无畏收摄心神仔细察看周围的一切,他沿着水池寻觅着,发现在前面不远处,有一条岩谷,岩谷的石阶光滑明净,蜿蜒地向山腹中延伸进去。

    于是善无畏沿着岩谷的石阶,循迹向山中走去。这是一条漫长的石阶,两边的山崖、崖下的溪流,满山的花卉,仿佛天上瑶台。在接近山腹的时候,善无畏发现原来石阶通向一处宛然天成的石宫。怀着敬畏,善无畏欣赏着石宫的四野,然后缓步而入。

    石宫所在处的岩谷内古木参天,香草柔软如茵,右旋布地。溪水潺潺,林鸟啁啾,松涛阵阵,紫气纷呈,祥云覆盖,多么殊胜的世外仙苑呀!

    在石宫内,俨然观世音海会的天然雕塑群!

    观世音菩萨,头佩天冠,发分五髻,顶戴阿弥陀佛,身披洁白的天衣,在金刚宝石上,跏趺而坐。周围无量菩萨,各各坐在宝石座上,恭敬围绕,仿佛聆听观世音菩萨以微妙音声宣说大慈悲法。


    善无畏欣悦之情难以言表,匍匐在地恭敬作礼,而后跏趺坐在地上,入于禅定之中,仿佛也身在三时恒住的观音菩萨海会静静聆听菩萨说法。

    禅定中观世音菩萨修长清湛的双目含笑注视着无畏,说:“善男子,你能得予圣会,说明我们宿缘深厚,也表明你对无上菩提的不退信心。此刻当为你摩顶,愿你早日圆成佛道!”

    摩顶的颤栗法喜使善无畏从禅定中惊醒,仿佛刚才的一切圣境全部如过眼云烟,海市蜃楼。石宫中的观音菩萨与海会圣众圣像依然如磐石般凝固着,肃穆而庄严,仿佛整个世界都处于寂静和安谧之中。

    善无畏欣然拜倒于金刚宝座前,他心中明白观世音菩萨舒展的手臂正在摩挲娑婆世界的一切有情!

    刚才禅定中观世音菩萨舒手摩顶,只觉得象有清凉甘露从头顶灌沐而下,舒畅无比。

    善无畏在岩谷中住了近一个月,每日入禅定中与诸圣众一处修习佛法,辩论妙义,仿佛置身于西方极乐世界清净佛国,身心适悦,超然物外。

    补陀落迦山本是观世音菩萨与圣众所居之处,世人鲜有能到此山者。有的人来到山下,虔心求见菩萨,菩萨有时现佛身、有时现自在天身、有时现外道身等不同形相,慰喻其心,令所求满愿。


    善无畏在定中恭谨应诺,拜别了海会圣众、辞别了诸佛导师观音大士菩萨,出定后离开了补陀落迦山。

    他搭乘过往的商船,慢慢驶离了海岛。在船上,回首海中的补陀落迦山,岛上的曼殊沙花依稀在目前。想起观世音菩萨庄严的慈容,善无畏面向不断远离的海岛,望空作礼,心中默默持诵大悲心陀罗尼。

    善无畏并没有浪费在海上漂泊的日子,一路上,他时开禅观、不断诵经修持。当他诵经的时候,口中放出白光,风平浪静,三天的时间,船已行万里。

    那个时代,海上风波险恶,在海上行船是相当危险的。船上的商人都知道有一位得道高僧同舟护佑,非常高兴,因而对无畏也极为尊敬。

    一天,当船远离海岸,在深海航行的时候,船上的商人忽然骚动起来。“不好了,那艘船上悬挂着骷髅标志,一定海盗船!”只见一艘快船迅速靠近大商船,船上的人个个手提钢刀,相貌凶恶。

    商人们纷纷向无畏求助,无畏眼见众商人危险在即,可能会性命不保。于是默默念诵真言,七俱胝菩萨在虚空中显现出高大庄严的全身相,众商人全都拜倒在甲板上,祈求救佑。

    这时,不知道从哪里又冒出来一伙盗贼,很快将企图劫夺商船的盗贼打败,有几个穷凶极恶之徒当场被打死了。死里逃生的盗贼全都跪在无畏面前,发露忏悔,表示愿意皈依佛法,弃恶从善。他们还主动告诉商人们前面的航程,哪些地段比较安全,哪些地方较危险。

    当船在中印度靠岸后,善无畏舍舟登岸。几天来沿途的见闻,多与干旱有关。好几个月滴雨未降,空气中弥漫着焦灼的气息。土地因为缺水变得干裂开来,草木也因缺水而枯萎。人们为了取得饮用水,不得不到很远处挑水。


    无畏看到百姓因为干旱而困苦不堪,他的悲心被触动了。当地百姓祈祷神灵,求告河神,一点效果也没有。有人请善无畏三藏求雨时,三藏当即应允了。

    善无畏三藏于一块干净的平地上依法掘地建立密坛,祈请观世音菩萨大悲哀悯,而后专心持念真言。

    许多士民百姓听说来了一位能祈雨的高僧,都满怀希望赶来观看。

    善无畏三藏作法不久,只见观世音菩萨庄严高大的身相从日轮中出现,他身披白色天衣,手中拿着军持,另一只手持杨枝,向地上洒水。军持看上去不大,可是当甘露洒落的时候,却成为不断降注的甘霖,滋润了干涸的土地,流满了河渠。干枯的庄稼苗木,遇净水滋育,也恢复了勃然的生机,绿油油的叶子上晶莹的水珠不断滚落。

    人们欢呼雀跃,纷纷拜倒在大地上,感谢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施与。而后又向善无畏作礼,感谢他慈悲作法,解除旱情。

    男女老幼,无不眉开眼笑,比喜庆的节日还要欢喜。连年纪最长的老人也都说,这么殊胜的景象,平生还是第一次看到。那些孩子们,亲眼看到观世音菩萨现身,兴奋莫名,跑来跑去。更有谙于音律的士子,谱写偈赞,教儿童唱颂,一时之间,随处可见髫发小儿,口中唱着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赞叹菩萨的功德:

    观音菩萨誓宏深,慈航倒驾济含灵。

    大慈大悲遍三界,百千万劫度有情。

    接引众生西方境,杨枝净水化甘霖。

    心如日月无挂碍,愿满虚空放光明!


    善无畏三藏的名声传遍了中天竺,一些笃信佛法的富豪为了培植福田,纷纷前来拜谒,并奉上丰厚的供养。无畏三藏于是用他们供养的资财,换为纯金,亲手打锻得薄如贝叶,然后在上面书写大般若经。

    他还亲自制作模具,用银铸造与佛陀身量相等的佛塔——窣覩波等等。跟随善无畏三藏学习佛法的信徒也越来越多。

    一天,善无畏又象往常一样,跏趺而坐,进入禅定。在一片寂然清明中,浮现出母亲的形象。他看到母亲因为他外出游学,久无音信,怀疑他已经不在人世,早晚垂泪哭泣。

    母亲悲伤地流着泪说:“无畏这个孩子,从小孝顺善良,我那么疼爱他,期望他将来能够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想不到因为兄弟不义,看破红尘,舍弃王位出家,一个人在外面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母亲日夜思念他,茶饭不香,整个人日渐消瘦。


    “无畏是不是已经不在人世了?走了这么久,一点有关他的消息也没有。”母亲虽然挂念无畏,又不便在无畏的兄弟面前表现出来,只能暗自垂泪伤感。她身居王宫,消息闭塞,而无畏的兄弟,现在的乌荼国王,又不会想到应该派人打听无畏的消息,以安慰母亲牵挂游子的心。

    母亲时常猜测独自离家远走的无畏受尽了磨难,遭遇不幸亡故,而一个无名僧人,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所以也没有人重视他的生死。母亲想到这里,痛哭不已,哭瞎了双眼。

    无畏出定以后,立即展开素笺,给母亲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他在信中安慰母亲,告诉她自从离开乌荼国后,一直在外面游学参访,遇到了非常殊胜的道场和高僧大德,精进修持佛法,已经有所成就。他把自己的见闻说给母亲听,以消除母亲的忧虑。写完以后,无畏又至诚祈请圣众加持,念诵真言,回向在远方的母亲。然后派遣一名弟子,携带这封信专程赶往乌荼国,还给母亲捎去了很多其它物品。无畏三藏嘱咐他务必要亲自交给母亲。

    这名弟子不敢懈怠,日夜兼程,赶往乌荼国,来到王宫,直接求见太后。王宫的守卫知道太后信奉佛法,见有沙门求见太后,也未敢加以阻拦。宫中的侍从禀报太后,说有一远道而来的沙门求见。

    太后忧伤的心仿佛照进了希望的阳光,立即传令沙门进见。


    善无畏的弟子走进来以后,侍女对太后说:“太后,远道来的沙门已经到了。”

    太后此时已经失明,听到侍女的话,脸上露出期盼的神情,说:“快请他进来。”

    善无畏的弟子恭敬地为太后作礼,说:“善无畏大师给太后您写了一封信,还捎来许多物品。师父现在还在中天竺一带弘法利生,不能亲自前来探问,希望您保重身体。”

    太后听到无畏的音讯,喜出望外,忙命侍女读信。

    侍女接过信,开启信封,展开念道:“母后慈鉴:无畏自离乌荼,遍游五天竺,朝礼圣迹,屡登胜地,更得良师教授,身心安然快乐,于佛法精进不懈,亦有所证悟,无为之乐,无以呈于尊前,聊将书信一封,慰喻慈颜……于那烂陀寺,遇龙智阿奢黎,随侍七载,真言总持瑜伽妙门,悉为开演……泛舟南海,入于补陀洛迦山,琼林芳草,种种胜妙,难以备述。于一岩谷中亲觐观音大士,大士慈悯,摩无畏顶,光明被身……于中天竺祈雨,观音大士于日轮中现身,手执军持,遍洒大地,士庶欢然……游子远行,慈母萦念。无畏虽不能侍养母后天年,当以法报答母恩,令母后身无忧恼,心得安乐。无畏敬启。”


    太后听着善无畏的来信,脸上绽放出笑容,满怀忧思瞬息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本黯淡的双目,又重新焕发出光彩。眼前原本一片黑暗,渐渐地能看到模糊的光线,继而又逐渐清晰。等侍女读完这封信,太后看着眼前的沙门,和他带来的物品,惊喜之情,无以愈加——“啊,我看到了,我看到了!”

    沙门和侍女看到太后双目闪烁着喜悦的光芒,都欢喜惊叹。那位沙门说:“太好了,我回去禀报师父,他一定非常开心!这封信的神力真是不可思议啊。”

    善无畏三藏在印度大陆广弘佛法,为了帮助众生建立正知正见,驳斥了当时影响较广的一些外道见解。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他的智慧和慈悲感化了无数众生,整个南亚次大陆都膺服于他的教法。自从佛在双林树下入于涅盘,渐渐地各种外道邪说又流行起来,大约有九十六宗不同的见解。

    无畏三藏为了祛邪显正,建立如来法幢,对这些外道邪见进行了破斥。很多为邪见缠缚的人放弃了原先不正确的看法,开始断恶修善,洗心易行,领受佛法深广无边的智慧。善无畏法云普泽,许多外道受到他的影响纷纷皈依佛法。

    善无畏三藏自从年青时舍王位出家,大半生都在参访游学,度化众生。光阴荏冉,几十年的岁月悠悠逝去,此时的善无畏已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七旬老僧了。

    一天,善无畏对弟子讲授佛法后,退居禅房,独自静坐。龙智菩萨忽然出现在他面前,看上去神气清逸,风采依旧,和几十年前初遇时相比,容貌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善无畏含笑起身相迎,恭敬作礼。


    龙智菩萨对他说:“你与东土震旦有缘,应该前往那里,教化众生,流布佛法。”

    善无畏恭谨地应诺。龙智菩萨说完之后,腾空飞去,瞬间就消失在虚空中。

    善无畏搜捡梵文佛经和法物法器,精心挑选,放入行囊中,然后动身前往大唐。

    由于长期修习密法,他的身体非常健康,再加上经常徒步游历,所以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脚下步履如飞,丝毫不逊于年青人。

    到了迦湿弥罗国,傍晚时分,面前出现一条河流。这一带人烟稀少,这条河虽然颇为宽广,河上却没有一座桥。举目眺望,远近的河岸边也没有渡船。

    善无畏三藏走到河边,忽然拔地而起,如鹰隼般掠过河面,而后在对岸轻轻落下,从容地继续前行。

    一天,在一个城镇中遇到一位笃信佛法的长者,他家里正设斋供养僧众。看到三藏于是盛情邀请他到家中应供,三藏随长者来到他家。没过多久,一名形容古朴的罗汉也来了。这位罗汉一看到三藏,就恭敬地说:“我是小乘行者,而大德您是一位登地的菩萨,应该请您上座。”他避开上宾的席位,请无畏三藏就座。三藏将名贵衣饰布施给罗汉,然后飘然升空,飞行而去。当场众人为之惊叹。

    善无畏刚进入北天竺境内,笃信佛法的乾陀罗城金粟王就派使者远迎。三藏随使者来到乾陀罗城,远远地就看到幢幡随风飘动,悠扬的乐音传出很远,国王、众大臣和城中百姓手持香花迎接他的到来。

    在众人的簇拥下,善无畏进入乾陀罗城。街道早已净扫过,并以清水洒地,士庶夹道欢迎。

    国王在王宫中设宴,欢迎三藏的到来。宴会上陈列着精美的素斋,国王恭敬地请三藏上座,并对三藏的道德修持赞叹有加。

    金粟王对善无畏三藏说:“久闻大师的名望,一向有心亲近供养,却苦于国事缠身。想不到今天能够亲聆大师的教诲,令人欢喜之至。愿从大师受皈依。”

    三藏微笑着同意了。


    于是三藏建立密坛,为金粟王、百官和士庶上千人授结缘灌顶。

    金粟王又对三藏说:“大师,早就听说您从陆路前往大唐,必经我国,于是命人修建了一座佛塔,迎候您的到来。恳请大师造供养法,从此以后,供养圣众就都可以依照此法了。”

    三藏于是来到金粟王修建的佛塔边,设坛修法,祈请诸佛菩萨加持。空中炳然显现色金梵字,三藏索纸笔书写下来,交给金粟王。

    国王及众臣见诸佛显圣,无不恭敬顶礼。远近人民听说这件事,原本信仰佛教的人更加坚定了信念;而原先对佛法不了解,持怀疑态度的人,也都纷纷转变了看法,相继皈依佛教。北天竺一带,佛法由此更加兴盛。

    善无畏三藏离开乾陀罗城,进入乌苌国境内。他在一家旅店住下。夜幕降临后,善无畏象往常一样,诵经持念。时值深夜,四周阒寂无人,无畏三藏也准备休息了。

    黑暗中,忽然传来悉悉嗦嗦的声音。只见一只小白鼠从墙脚出现,口中衔着金币,来到三藏身边,又敏捷地爬上桌案,松开口,金币嗒然落在桌面。它机敏的小眼睛闪闪发亮,注视着三藏,然后将两只前爪并在一起,仿佛作礼拜状,点头三下,然后又溜下桌面,跑开了。

    如此往返数次,送了好些金币来。

    一连三夜,每夜都是如此。


    第三天夜晚,小白鼠又来的时候,三藏对他说:“你虽然沦为鼠身,却把积蓄多年的财物拿来供养我。由于这个因缘,命终之后,会转生人中,富裕多财。我很快就会离开这里,前往大唐,希望你能够受持佛法,遵守五戒,将来必得福荫。”

    小白鼠前爪屈曲,伏在地上,点了点头。

    三藏于是为他授了三皈五戒。小白鼠看起来非常聪明,三藏问他能否守持的时候,它就点一下头,表示能够守持。三藏持诵真言,为它做了加持。小白鼠感恩留恋,一再礼拜,右绕三藏,之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善无畏三藏离开乌苌国,继续前行,进入突厥境内。突厥国王也听说善无畏是一位得道高僧,于是请三藏到王宫说法。

    三藏讲解摩诃毗卢遮那法身宏旨,国王和百官无不赞叹。三藏又入于三摩地,空中显现出金字梵文,灿然布列。大众看到如此殊胜的景象,全都合掌礼拜。

    一名宫女忽然对着三藏以手按乳,飞出三道白色乳汁,直接注入三藏口中。众人惊讶不已,正想责备这位宫女的不敬,却见三藏合掌肃然说道:“她是我前生的母亲。”于是,众人释然。

    三藏为突厥国王和诸多信众授结缘灌顶后,就准备离开突厥,继续前往大唐。国王供养了许多资财,又派人护送。

    一行人远离城邑,穿越荒野。他们携带的物品不少,吸引了强盗的注意。一名侍从注意到有一胡人远远地尾随他们,形迹可疑,于是对三藏说:“大师,这一带荒野中,常有匪徒出没,专门袭击过往商旅。那人看起来,好象已经盯上我们了。只怕还有去通风报信的,万一匪徒人多势众,我们几个恐怕难以抵当。”

    三藏微微一笑,说:“不用担心。”

    果然,日落时分,一伙强盗出现了,手持钢刀,挡住去路。为首的强盗大声呼喊,让他们放下所有的行囊包裹。

    侍从一看形势不好,就对三藏说:“大师,我们来抵挡,您还是赶紧离开吧。”

    三藏微笑示意他退下,然后坦然迎着那伙强盗走过去,径直来到为首的强盗面前,说;“如果你砍我三下,能伤得了我,这些行李物品任你们拿去。”

    这些强盗从未遇过这样的人,他们看着眼前这名年长的梵僧,只见他神情坦然自在,反而有些畏惧,不敢向前。

    为首的强盗就说:“怕什么,他不过是个上了年纪的老僧,难不成还能吃了你们不成?”然后用钢刀一指,对一名喽啰说:“你,上去砍他三下!不然我一刀砍了你!”

    这名喽啰一听,只好壮起胆子,举起刀向三藏砍了一下,只听“铛——”一声响,就好象撞到钟上一样,刀被荡开了。三藏站在那里,若无其事地微笑着。

    众强盗心中更加害怕了,但是为首的强盗又命令道:“砍他另一边!”

    又是手起刀落,寒光一闪!“铛————”坚锐的金属撞击声回响在旷野中。那名喽啰拿着刀的手已经沁出了汗,微微颤抖着。

    “这老僧也许穿着钢甲!砍下他的头颅!”

    喽啰歇斯底里地狂喊一声,挥刀抡向三藏的脖子!

    “大师小心!”身后的侍从们惊呼起来。

    “当啷——”一声,那名喽啰还没有弄清怎么回事,刀竟然折断了!

    落日余晖散发出最后一抹绚丽,映红了荒野间的一切。善无畏三藏长长的僧袍在风中飘动,他的身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高大庄严。

    强盗们怯惧了。那名喽啰瘫软在断落的钢刀前,拜伏在地上,不住地叩头:“小的有眼不识泰山,冒犯神僧。求您大发慈悲,饶恕我吧!以后再也不敢做坏事了!”

    众强盗也完全被三藏震慑住了,全都跪倒在地,哀求三藏宽恕。

    三藏缓缓对他们说:“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做这杀人抢劫的恶行,有几人能得善终?你们以后要放弃一切恶行,努力向善,弥补从前的罪业。”

    众强盗连声应诺,说:“小的们不知天高地厚,所以才敢做这刀口上的营生。今天遇上神僧,开了眼,知道再不能这样下去了。不然天地神明都不会容我们,我们愿意信奉佛法,改过向善。”

    善无畏三藏扫视众人,说:“你们既有向善之心,我佛慈悲,不会不给你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好好珍惜吧!”

    说完,三藏迈步前行,侍从们紧紧跟随。众强盗跪在地上,不断地礼拜,直到三藏的身影消失在暮色中。


    善无畏和侍从们向着东北方又跋涉着,一路上地势越来越高,前方隐隐出现连绵的山峰。随着距离的拉近,可以看到山峰上白雪皑皑。一股寒意迎面扑来。

    雪山的气候与天竺相比,寒冷而干燥,无畏三藏在翻越雪山时,感到呼吸困难并伴随头痛,身体严重不适。

    脚下的积雪很厚,没有明确的道路,眼前白茫茫的一片,不时可见冰凌如柱,稍有不慎便可能葬身在这漫无边际的冰天雪地中。善无畏三藏凭着一颗虔诚的心,凭着弘法利生的慈悲誓愿,凭着多年来精进勤修积累的功德资粮,他坚信能够翻越这座暴风雪随时施虐准备吞噬一切的雪峰。没有停顿,只有更加坚毅的大无畏精神。从开始翻越雪山到登上峰顶,已经有两名侍从因为冻饿而殁……

    在一行人艰难地爬到雪山顶峰时,极目远眺,惟有连绵的坚冰、皎洁的积雪、耀眼的晴空和孤寂的太阳。善无畏清楚,要到达东土大唐,就必须从这里一直往东,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

    上山容易下山难!由于空气稀薄,连续的疲劳,善无畏只觉得浑身乏力,头痛得很厉害。然而茫茫雪山,不要说求医问药,就连一个温暖的歇息之地也找不到。这个时候三藏已经年近八旬,如果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了病,那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侍从们不禁担忧起来。

    就在这时,湛蓝的天空中忽然出现一个光点,从远方急速向这里飞驰过来,渐渐接近的时候,大家才看清是一名衣袂飘飘的中年比丘,头顶散发着光芒,周身也有圆光,眉目秀逸庄严。侍从们惊呼起来:“善无畏大师,是不是菩萨显圣了?”

    三藏勉强睁开沉重的眼睑,原来光明之中是自已的灌顶恩师龙智菩萨。只见龙智菩萨从空中缓缓降临在他面前。三藏挣扎着欲起身作礼,龙智菩萨示意他不要动,温和慈祥地说:“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你早已离相又怎么会得病呢?”

    说完,又冲天而去,很快消失在浩翰无垠的虚空中。善无畏三藏向着恩师消失的虚空顶礼膜拜,这时就好像有甘露妙药滋润全身,舒畅无比,先前的虚弱、头痛立时消弭得无影无踪。


    在诸佛菩萨的慈悲护佑下,善无畏一行终于平安地翻越了天寒地冻的雪山世界。

    继续东行,进入吐蕃的戈壁地带,从此开始渐渐有商旅同行。善无畏他们已经踏上了古代的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西汉王朝国力日渐强盛,第四代皇帝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大月氏。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不幸他们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后来设法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大月氏、大夏。在大夏市场上,张骞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国的海西布,尤其是汉朝四川的邓竹杖和蜀布。他由此推知从蜀地有路可通身毒(印度)、大夏。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的一百人仅剩张骞和一名随从。公元前119年,张骞时任中郎将,又第二次出使西域,经四年时间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自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国,向汉武帝报告关于西域的详细形势后,汉朝对控制西域的目的由最早的制御匈奴,变成了“广地万里恩重九泽,威德普被遍于四海”的强烈愿望。于是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这些商人中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东、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为了抵制匈奴的不断骚扰与丝绸之路上横行的强盗,汉宣帝(公元前60年)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朝代。


    公元97年,东汉将军班超派甘英携带大量丝织品到达西域埃及统治范围。《后汉书》记载了公元166年罗马使节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建立了大使馆的纪录。

    当中土进入东汉时代以后,诸多历史及政治原因导致丝绸之路东段天山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的状态。

    随着唐代的繁荣,唐王朝借击破突厥的时机,一举控制了西域各国,并设立安西四镇作为王朝的边远统治机构,新修了唐玉门关,再度开放沿途各关隘,打通了天山北路的丝绸之路分线,将西线打通至中亚。这样一来丝绸之路再度迎来了繁荣时期。

    在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上,有许多商人用骆驼承载货物,往来于大唐和西域之间,贸易取利。不过,大队的商旅穿越戈壁荒漠,也很容易成为土匪劫掠的目标。

    蒙古语“戈壁”一词的意思指的是多少有些平坦、干旱无水、植物稀少、地表覆盖着石块和石子的地方。在善无畏三藏来中土前,大唐高僧玄奘法师西去印度取经,只是和今天善无畏三藏的方向正好相反。唐三藏到此地后,跟随玄奘法师从长安出来的两个徒弟因害怕前途的艰险,舍玄奘法师而去。玄奘法师不得已,在塔尔寺(今甘肃省安西县境内的已经毁损,比青海塔尔寺历史更为悠久)讲经月余,重招随从,购买马匹,作了精心准备,然后又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行取经之路。

    玄奘法师西出阳关以后不久,新招随从也生退意,只好孤独一人继续前行。祸不单行,他走出不到百里地,水袋破了。本想返回原路取水,然想起自己西行前的誓愿:宁舍性命不舍正法,宁可殃身西行之途绝不无功而返东归之道!


    诸佛菩萨昔日所发大愿此刻成为激励玄奘法师的动力,于是他继续西行。在近乎八百里的荒漠上,玄奘法师五天四夜没有滴水入口,几乎命殒戈壁。

    然而玄奘法师最终成功地穿越了戈壁沙漠,抵达今天新疆的伊吾(当时属高昌国)。高昌国的国王听闻大唐高僧入于自己国境中,马上诏命使者准备车马去伊吾迎接玄奘法师到当时高昌国首都吐鲁番,极尽殷勤款待,后安排车马护送玄奘法师到下一站。

    今日善无畏三藏也正跋涉在这险恶的沙漠中,连日来白昼经受烈日暴晒,夜晚却遭遇刺骨的寒冷,其艰难困苦几乎难以想象。然而毕竟已经践行在大唐的国土,内心的喜悦使得艰难遭遇变得微不足道,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佛乘密法的大火炬将由他擎领!

    三藏踩着脚下的砾石,迎着初升的太阳向东方眺望。

    无尽的荒凉一直延伸到地平线下,裸露风化的岩层突兀地耸立在荒漠中,被千万年的风沙剥蚀成千奇百怪的形状。

    虽然穿越荒漠的旅程非常艰辛,善无畏三藏始终平和恬淡,安然忍受白天的酷热和夜晚的彻骨之寒。

    白天毒辣的阳光烤蒸着戈壁里的一切有情无情;夜晚清冷的月光将荒漠变幻成无边的银白。朝霞满天的时候,戈壁中的岩石和偶尔一见的耐旱草木,都被染上瑰丽的色彩;夕阳西沉的片刻,金色的阳光遍洒大地,整个戈壁仿佛铺满了黄金。

    光明黑暗的交替变化赋予荒凉的戈壁以奇幻的美。


    在戈壁中部他们幸运地找到一处绿洲,于是善无畏他们休息了两天,补给了水和食物,然后又继续东进。

    绿洲带来的喜悦是短暂的,他们一行刚离开绿洲大约几十里,前方忽然涌现一队人,全都蒙着面,手持利刃,很快将他们围住。为首的贼人手握钢刀,骑在马上,大声喝令商人们交出携带的货物。

    众商人惊惶失措,若反抗根本不是这些匪徒的对手;可是如果交出这些货物,就算逃脱了魔爪,以后又怎么维持生计呢?

    善无畏三藏看到商人们惊恐害怕,乱作一团,于是密运心印。为首的胡人忽然惨嚎一声,从马上跌落,痛苦地翻滚着,额上渗出黄豆大小的汗珠,面部肌肉极度扭曲,不停地发出惨叫。其余的匪徒也突然剧痛难忍,丢下兵刃,倒在地上,哀嚎不已。

    众商人见状惊喜异常,他们注意到同行的这位梵僧,神情安闲地坐在那里,仿佛对周围发生的事不见不闻似的。

    他们明白了,准是这位梵僧使用了法术!于是纷纷向无畏三藏作礼,表达感激之情。

    那些匪徒也明白遇上了神僧,只好向无畏三藏忏悔请罪。原来这帮匪徒,都是当地的胡人,为首的是一个豪强恶霸,经常聚集一帮无赖,为非作歹。当商旅在绿洲休息的时候,就已经被他们盯上了。这个谷口是东行必经之地,匪徒们在这里预先埋伏,只等着商队乖乖地把货物送到这里。

    三藏训诫他们说:“善恶因果,如影随形。贪图眼前之利,造下重罪,等于自己把自己送入无边苦海。今天只是对你们略施惩诫,如果不知悔改,那就恶报不远了,到时候谁也救不了你们!”


    为首的胡人说:“以前从来没有人教导我这些道理,总以为强横有力,就可以为所欲为。今天遇见神僧,才知道自己很糊涂罪孽深重,以后再不敢做恶了。”

    善无畏三藏继续前行,来到大唐西部边境。

    入夜三藏正准备寝息,忽然有金甲神人出现在他面前,合掌恭敬作礼,说:“从这里向东,就不是弟子的地界了。文殊师利菩萨护持着神州。”说完匍匐顶礼三藏,消失在夜幕中。善无畏明白诸佛菩萨慈悲,一路一直有执金刚神护持着自己,所以尽管艰难险阻重重,但总算安然无事到达大唐了。

    经过西凉(今敦煌地区)的时候,一条河流拦住了去路。水面并不很宽,水流也不湍急。善无畏三藏仔细察看了河水的深浅,然后让骆驼驮着梵经经囊,从浅水处涉河。

    忽然,水面波动,一头驮经的骆驼不知什么缘故居然向河水中陷下,旋即失去了踪影。善无畏三藏担心河水会浸湿珍贵的经藉,毕竟他历经千辛万苦也没有损失经籍,如果在这里损坏了一路呵护比性命还宝贵的佛经,就太不应该了。

    “也许是骆驼失蹄吧!”众人在惊呼之余纷纷议论着,与此同时善无畏三畏已经从骆驼失陷处潜入河水之中去寻找。

    当善无畏三藏潜入水里时,透过河水他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光明炫耀着双眼,未加思索他便向着光明游去,寻着光明居然进入了河底的泉眼。此时的善无畏三藏并没有感觉到水流的存在,也没有丝毫可能溺毙的畏惧,因为他的双眼并未进水,反而朦胧中感觉在禅定中。

    等善无畏三藏清楚地意识到这不是幻境时,发现自己已经身处一座水晶宫之中,刚才失陷的骆驼正在其中。


    其富丽堂皇不输瑶池仙境,整座水晶宫珊瑚环绕,宫壁上的夜明珠冉冉发光,水族在其间游走……宫殿好似依山而建,通体透明宛若一整块的水晶雕筑,处处流光溢彩,种种奇珍异宝在水中闪耀着光芒,透过波光更显得莹澈动人,整座水晶宫宛如被蒙在一层薄雾之中,透露出隐约的仙家气派……

    善无畏三藏却无暇欣赏,他关心是的骆驼所驮负的经藏!只见此时一龙首人身,头带琉冕,衣饰华贵的龙王来到水晶宫向善无畏三藏合掌作礼,说:“请大师不要见怪,小龙久慕大师的道德,今天知道您会从这里经过,所以特意引大师到龙宫说法。骆驼驮负的经书不会丝毫受损,请大师放心。”说完,带领水中龙族一齐向善无畏三藏恭敬顶礼。

    龙王引三藏来到早就敷设好的法座前,说:“小龙早知大师将至,所以特意用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琥珀、珍珠七宝做成此法座,铺以锦绣,请大师慈悯我等,在龙宫中多盘桓几日,广施甘露。”

    善无畏三藏悯念龙王殷勤诚恳,默然应允,随后又嘱咐龙王照看好还在岸上等候的侍从和骆驼。

    善无畏三藏每天为龙族众生讲说毗卢遮那法身要旨,不少慧根猛利的龙族众生心开意解,欢喜信受。

    龙王尽心诚意地供养三藏数日,临别时又取出龙宫中珍藏的宝物供养三藏。三藏嘱咐他要努力修行,就如同他在的时候一样。

    几天以后,善无畏三藏牵着骆驼从水中走出,缓步上岸。侍从们都欢呼起来,再看骆驼驮负的经籍,干燥整洁,连一滴水珠也没有沾上。

    善无畏三藏抵达陇西沙州时,受到了城中官员和百姓的热情欢迎,远出玉门关迎接三藏的大唐使者若那、将军史献也到达了沙州。沙州一带,自古为佛教传入西域的必经之地,东来传法和西去取经的僧侣们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三藏在沙州停留数日,应当地僧俗大众的请求,为他们讲解毗卢遮那法身奥义。然后又在若那和将军史献等人的陪同下,继续东行。

    离沙州不远,就走出了绿洲,一行人又在茫茫沙海中跋涉。忽然狂风飙然而至,瞬间漫天尘沙,似乎把天地都包裹起来,人们此时仿佛置身在昏暗汹涌的波涛之中,沙石刮到面颊上,隐隐作痛。大家只好眯上眼睛,抿着嘴,呆在原地。将军史献背着风,用手笼住口,艰难地大声喊:“大师,我们回去吧!”“不!”善无畏三藏坚定的回答穿透呼啸的风声传到每个人耳中。他默诵真言,不一会儿,风沙停息,眼前的视野逐渐清晰起来。

    风暴后周围的沙漠就象凝然静止的层层波纹,苍凉、壮美。


    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起伏不平的沙漠,顿作金色,犹如金色的锦锻,光泽鲜明。日悬天中时,沙漠向阳的一面和背光的一面,形成明暗分明的两个区域,分界处的曲线自然而优美。浅黄色的沙漠,恢宏辽阔,而又不乏细致的纹理,时而圆滑起伏,时而高山巨豁莽莽苍苍,大自然的神工鬼斧给人以震憾之美。

    他们向东南走出大约五十多里,前方突兀地隆起一座青山,唐使若那指着青山对善无畏三藏说:“那里就是有名的鸣沙山莫高窟,山上有自前秦以来,历代开凿的石窟千余,许多僧人就在石窟中居住、修行。石窟中的壁画,雄奇富丽,堪称一绝。”

    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位戒行清虚、淡泊恬静,名叫乐僔的法师手持锡杖,身披袈裟,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佛窟。至唐开元年间时,这里的石窟佛雕已经蔚为壮观。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以佛教为核心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

    善无畏三藏回答道:“既然如此,今晚我们就在莫高窟休息吧。”

    若那接着介绍说:“当年乐僔法师在山谷中开凿了第一个石窟,供奉佛像。从那以后,有关他奇遇的传说很快传开,在这里开凿石窟的人也越来越多。”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的支持,发展很快。

    到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至今已经有洞窟千余个。


    三藏登上山顶,环顾四野,只见周围都是无垠的黄沙,唯独鸣沙山上树木青葱,在落日余晖中染成了黄叶金枝。将军史献介绍说说:“莫高窟所在的这座鸣沙山以前曾经是‘前流长河,波映重阁’。长河便是今日的宕泉河,亦名大泉。泉水源头距莫高窟南约三十里,流经莫高窟前,北行约二里没入戈壁之中。有了水源的滋养,所以山上才有绿荫覆盖,如今在此修行的僧人有数百人之多。”

    善无畏三藏听后赞叹地说:“在旷野黄沙中,此山确是胜地。这也是沙州百姓福德所感啊!”

    暮色降临的时候,许多洞窟内燃起了酥油灯,远看好似崖壁上镶嵌着许多夜明珠,在沙漠地带的暗夜中,这些灯光点燃了无数佛子虔诚的信念,他们的热忱又化为跳动的火焰,持续地散播光明。

    第二天,晨曦微露的时候,善无畏三藏就在山崖上的石窟间辗转流连,绘画、雕塑中那些流畅飘逸的线条,丰瞻沉着的色调,令他赞赏不已。无畏三藏自幼娴熟诸艺,工于粉绘图画,后来栖心佛法,曾多次绘制精美的佛像,对于绘画、雕塑都有极深的造诣。壁画中佛菩萨庄严生动的神态,飘卷自如的衣带,精心的构图和富有感染力的色彩,令人如同置身佛国,忘却了大漠黄沙的存在。

    三藏在莫高窟盘恒了几日,就和唐使一起经玉门关,前往上京长安。


    唐开元初年,玄宗皇帝即位不久,一天夜晚,忽然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中见一梵僧,容貌端正庄严,身披袈裟。他的双眼清湛深沉,透出慈悲智慧的光芒。玄宗醒来后,梦中的梵僧历历在目,他的眼神有一种慈和的力量,令人心神愉悦宁静。

    玄宗不断回想着梵僧的形像,认为这一定是一位圣者,心中生起欢喜,于是命人传来宫庭画师,详细描述梦中所见高僧形像,命画师按他说的特征画下来。画师不敢懈怠,仔细描绘,又根据玄宗的意见,不断加以修改,直到玄宗点头赞许。草图画出来之后,玄宗看了认为和梦中所见的形像一致,就命画师在大殿的墙壁上丹青彩绘。画像绘成后,玄宗大加赞赏。

    开元四年(716年),善无畏三藏携带大量梵文经典和法器,抵达唐都城长安,起初安置于兴福寺南塔院。这时的三藏已有八十高龄。

    玄宗听闻天竺高僧远来,当即召见。当善无畏手持锡杖步入大殿的时候,玄宗愕然了。善无畏竟然和他梦中所见梵僧形像一般无二!他不觉走下丹墀,来到善无畏面前,边看边发出惊叹:“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无畏三藏肃穆地低首合十向玄宗皇帝问讯致意。

    玄宗看着三藏,大笑起来:“大德当是圣僧啊,几年前朕曾在梦中与圣僧相遇,想不到今日竟成为现实!”


    玄宗欣悦莫名,以最高的礼遇迎接善无畏的到来,并在宫中开法筵,请三藏上座,诸皇子和文武百官陪坐。善无畏三藏也借机对玄宗和百官宣说佛法,施以教化。

    三藏的到来,整个帝都长安为之轰动。他被尊为国师,受到至高无上的礼敬。在唐王室的尊崇下,密教日趋兴盛。

    不久,三藏奉玄宗诏命移居西明寺。

    西明寺原为隋代权臣杨素旧宅,占据了延康坊四分之一的面积,达12.2公顷。唐太宗时,为魏王李泰宅第,后高宗立为寺,分为十院,殿宇壮丽宏伟,房屋多达四千余间。

    玄宗时常派人往西明寺看望三藏,皇室的各种供养、赏赐异常丰厚。


    玄宗又下令严饰宫廷内道场,尊善无畏为教主,宁王李宪、薛王李业以下的官员,都于阶下跪席侍奉。

    当时有一术士,擅长法术,能够以符箓驱使鬼神,预知事物吉凶变化。他见善无畏一个远来的梵僧平白受到玄宗尊崇礼遇,内心非常不服气,提出和要与善无畏比试。玄宗也想借此了解密法的效验,于是命术士和善无畏三藏在御前一试高下。

    比试当日,善三藏在殿中恬然不动静坐默然。那个术士正要施展法术,炫耀自己的神异,可是却发现自已就象手脚被无形的绳索束缚住了似的,用尽全身的力气,也无法挣脱。没过一会儿,术士的脸就胀得通红。

    玄宗只见他们两人,一个安闲自在,一个表情古怪,心中不免诧异,就说:“既然是比试,两位就各显所能。俗语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试便知了。国师不必谦让。”

    术士闻言,一张脸更是红到了耳根,大滴的汗珠从额头迸落,羞愧难当,只好说:“国师神力难思,令人佩服,我已经输了。”

    玄宗这才明白术士已经失败,也觉得三藏法力高深莫测,大加赞赏。而无畏三藏对此只是微微一笑。


    开元五年,善无畏三藏奉诏于西明寺菩提院翻译从天竺携来的梵文经典,奏请玄宗准许当时才德兼备的高僧大德一起参与翻译,并在菩提院建立起组织完备的译场。也正是当年另外两位印度佛教大师金刚智三藏和不空三藏来到长安。

    译经时,善无畏三藏担任译主,坐在译场中央,翻译梵文佛经,宣讲经义,遇有疑文歧意,由三藏定夺取舍。

    证义僧坐在三藏左边,和三藏一起思维评定梵本的含义。证文僧坐在三藏右边,听三藏宣读梵本检验是否存在误差。译语僧检查三藏的翻译与梵文原义是否一致。笔受僧将善无畏三藏颂出的外文记录下来,并用汉文转录。担任笔受的人必须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及佛教义理。

    此外还有专司缀文、参译、刊定、润文、誉抄、正字、梵呗的僧人。唐代译场中,常有朝庭大臣奉旨参加译经。

    善无畏三藏最初翻译了《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由沙门悉达任译语,无著和尚担任笔受,整理、缮写成文后,呈玄宗御阅。玄宗读后,深加赞赏,下诏命三藏将携来中土的梵文佛经全部呈进内宫。

    善无畏三藏听到皇帝的旨意,默然将自己从天竺不远万里携来的梵夹交给宫中内官。内官带着梵夹离去的时候,无畏三藏注视着他远去的背影,而后轻轻闭上了双眼,神情恬淡虚无,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一行禅师知道此事,颇为遗憾。他来到西明寺拜望善无畏三藏,叩首顶礼后起身说:“大师,您从天竺携来的梵夹都是佛法密要,可惜未能广译,令人抱憾。”

    善无畏三藏淡淡地说:“圣意难违啊。”一行禅师听了也默然不语。过了一会儿,善无畏三藏若有所思地对一行说:“你在长安各大寺院仔细搜寻一下,看看有没有前代遗留的梵夹。”

    一行禅师闻言豁然开朗,说:“不是大师提醒,弟子险些忽略了。以前前往天竺求法的僧人携回的梵夹,都保存在京城华严寺里,事不宜迟,弟子这就去华严寺一趟。”

    一行禅师立即赶往华严寺,对住持说明善无畏三藏准备翻译梵典,特来捡选。

    住持看到被皇帝尊为天师的一行和尚亲临,丝毫不敢怠慢,他将一行禅师引入藏经楼。藏经楼宽广高大,藏书甚多。住持将一行带到一排长长的书架前,说:“大师,寺中梵文佛经是有不少,只是少有人识,放在这里很久了,一直无人问津。今天善无畏三藏发心译经,功德无量,令人赞叹。只是不知道大师需要哪些梵本?”

    一行禅师说:“我来亲自捡选。”


    一行禅师仔细翻阅,果然从中发现了一批梵文佛经。据住持介绍,从前有一名叫无行的沙门,前往天竺求学佛法,携带大批梵夹,准备返回中土。不想刚到北天竺,不幸去世。其他人将他在天竺获取的梵夹,全部带回了长安华严寺。

    一行禅师将其中有关密法的梵夹全部捡选出来,另外还有一些显教佛经。一行向住持表达了感谢。住持说:“久闻善无畏三藏道德崇高,一直无缘拜会。三藏译经,是为了弘扬佛法,华严寺理当尽力支持。天师不必客气。”

    于是一行禅师将梵文佛经运往西明寺。无畏三藏从无行带回的梵夹中选出数本,此外还有一些从前未经翻译过的真言总持密典。此后三藏将这些密典陆续译出。

    开元八年(720年),两位来自西天印度的佛教大师善无畏和金刚智在长安相会,这次相会既是他乡同胞、知音之叙旧,也是大唐王朝佛乘密法历史性的新开端。

    他们先后师从龙智菩萨修习密法,虽然是同门师兄弟,但在天竺时两人并不相识。两位密教大师,各怀宿愿,为应中土密法兴起的因缘,相继东来。善无畏跋涉陆路,翻越雪山,沿着丝绸之路穿过戈壁荒漠,再入玉门关,到达长安;金刚智三藏则涉水路,于风波险恶的大海上泛舟三载,循经南海诸岛国到达广州府,而后从广州北上到达长安。今天这两位佛门龙象会合在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长安,相同的襟怀、共同的志愿,使得他们惺惺相惜,在精神层面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入唐后,他们在密法的弘传上互相支持,善无畏三藏弘抒大悲胎藏之要旨,而金刚智三藏则广演金刚顶瑜伽之殊胜理趣,彼此之法教辉映,以至中土密法一时蔚然成风。后来,二人被共同尊为汉地密教初祖。


    开元十二年,善无畏三藏随玄宗抵达东都洛阳,并奉诏于洛阳福先寺开始翻译《大毘卢遮那经》。


    《大毘卢遮那经》完整的梵文共有十万颂偈,无畏三藏将其中的精要撰写、翻译为《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合并供养法共七卷,完成于开元十三年。由沙门宝月任译语,一行禅师任笔受,记录删缀成文。

    翻译完成的佛经,文采和义理兼具,用词准确,妙合佛理,上与佛意无违,下契众生根器因缘。如果说到密法经典对众生的利益,以这部经最为重要。

    其后善无畏三藏又翻译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羯罗经》三卷,这两本密典都是关于密教戒律的宝典,也就是秘密禁戒,如果没有入坛灌顶就不能阅读,否则即为盗戒,这就和那些没有受戒的人盗听戒律一样。

    善无畏三藏还翻译了《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该经其实是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的一小部分。

    在洛阳住锡期间的生活就是翻译佛经、教诫弟子、三密禅观。

    善无畏三藏性情恬淡简约、喜禅观静坐,他根据自身修持经验撰写了《无畏三藏受戒忏悔文及禅门要法》一卷流传于世。

    善无畏三藏对初学佛法的四众劝勉鼓励,心怀慈悲,善于引导。如果有人提出疑问,就详加阐释,剖晰义理,晓畅明白。随侍无畏三藏的人就象每日陪伴于清净开敷的莲花之侧,听闻他的法教有如甘露沁润心田,耳濡目染,超然觉悟。

    来拜访的僧人,除了长老宝思惟三藏外,其它人都对三藏行门人之礼。一行禅师,为皇室所器重、受当时贤者的推崇,不但通晓三藏、定慧圆明,还精通阴阳五行,如果遇到疑难也要请示无畏三藏然后才去施行。

    善无畏传授以胎藏界(理)为主的密法,为中国密教正式传授的开端。

    善无畏三藏门下着名的弟子除了一行,还有温古、玄超、义林、智严、喜无畏、不可思议(新罗僧)、道慈(日僧)等。

    在洛阳的时候,无畏三藏曾在住持的寺院铸造一座铜塔,亲手制成塔模,精美绝伦,寺中僧众都赞叹不绝。

    有一名年老的僧人说:“大师,铸造炉的炉火烈焰腾空,火势很旺,寺中大庭虽然宽广,然而如果有火星迸落草木,延及大殿,再有风助火势,只恐后果不堪设想啊。”三藏笑着回答:“不必担心,到时候你们就知道。”

    鼓风开炉的前一天还是晴空万里,太阳在天空中耀眼地发射出万丈光芒。洒扫庭院时洒落在地面上的水,很快就蒸发了,空气十分干燥,有些僧人开始担心火灾的危险会变成现实。


    到了当天清晨,星光还没有完全隐没,天际间忽然乌云滚滚飘来,很快遮蔽了整个天空,沉沉地笼罩着大地。

    僧人们将炭火投入早就支在大庭中的铸造炉内,开始鼓风。当炉火熊熊,烈焰奔腾的时候,天空中密布的阴云也变成雪花纷纷扬扬飘旋而下,很快就给大庭的地面和大殿的屋脊披上了一层银装。一开始有如白色的薄纱,没过多久,就厚厚地堆积起来。

    炉火通红,越烧越旺,鼓风的僧人奋力地推拉着风箱。红色的火光映红了人们的脸膛,晶莹的雪花落在炉火边,也染上了烈焰的颜色。

    原来担心炉火可能酿灾的僧人此刻雪花不断落在身上,他的心中对善无畏三藏充满了尊崇和敬畏。

    当新塔从铸模中取出的时候,飘雪漫舞,一派祥瑞的景象,大众无不欢悦欣叹。

    一年夏天,干旱从春季一直持续到入夏,酷热难当,炎热干燥。人们的心情也变得烦燥不安,田野里的庄稼在烈日下日渐枯萎,不安的百姓间流传着种种加剧这种酷旱的流言蜚语,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在日益加剧。


    玄宗在宫中批阅奏折,四处旱灾的奏折犹如雪片纷沓而来,玄宗看着这些奏折越来越焦虑,加之酷暑难当,周围就好象被热浪包裹着似的,汗水涔涔而下。好几名太监、宫女在一旁摇扇,只不过把热风扇来扇去而已。当然,和玄宗比起来,摇扇的太监、宫女其实更是热得难奈,手中拿着扇子,汗流浃背。

    如此酷热,坐着不动都是一身汗,何况他们还要机械地不停挥动扇子。即使是这样玄宗还是不满意,因为感觉还是很热,并且热风吹来吹去也并不舒服。

    侍立在一边的高力士看到这种情形,就向玄宗皇帝献媚地说:“陛下,这么热的天,如果能下一场雨,也许会凉快些。”

    玄宗听了灵机一动,看了高力士一眼,说:“朕就命你去善无畏国师那里走一趟,请他来宫中商议。”

    “微臣遵旨!”高力士领旨出宫赶赴寺院传善无畏三藏入宫觐见。

    玄宗看善无畏三藏走进来,站起来迎接,笑着对三藏说:“国师,干旱日久,国中惊慌,还要请您修法普降甘霖才行啊。”

    善无畏三藏说:“陛下,用密法确实可以召龙降雨,可是世间一切因缘的显现,都有因果规律在起作用。众生不知行善积福,贪婪吝啬,只知道积聚财富,不能慈悲布施,广利有情,因此才会感得干旱。如今若是随意强行召龙降雨,也必定暴雨成灾,引发洪涝,损失并不会减少,不如顺其自然。”

    玄宗听了很不甘心,说:“国师,天气实在是太热了。朕在宫中,三、四个人扇着扇子,还难以忍受,那些乡间百姓,真不知道是怎么度日的?即使风雷交加,能缓解酷暑,也足以快意。”

    三藏见玄宗执意要求降雨,也只好勉为其难。


    高力士和有关官吏随三藏一同返回寺中。那些官员将准备好的请雨工具如幡盖、锦幢、法螺、铜钹等一一取出,三藏看见这些东西,不禁笑了起来,说:“这些东西是不能降雨的,快撤下吧。”

    官员们手忙脚乱又将“请雨工具”收起来,然后不知所措地侍立一旁,心中嘀咕着不知道国师究竟会用什么来请雨?

    只见善无畏三藏命弟子取来一只盛满水的钵,用小刀缓缓搅动钵中水,同时念诵真言数百遍。

    没过一会儿,就见钵中出现了一条形似小龙的动物,只有手指那么大,全身红色,如游龙矫首俯瞰水面,片刻又潜入钵底。

    三藏一边继续搅动钵中的水,一边持诵真言,顷刻钵中腾出一股白气,径直上升了好几尺高,而后向旁边飘逸。

    三藏转头对高力士说:“请快点回宫去吧,马上要下大雨了。”高力士随即驱马奔驰而去,跑出百余米后,他忍不住回头看了看,只见白气迅速旋绕,从讲堂一直向西飘去,好象一匹素练翻空而上。


    不一会阴云密布风掣雷震。高力士赶紧催马前行,才到天津桥,风雨骤然加剧,大街上好多大树都被狂风连根拔起。雨水不断击打在面颊上,连眼睛都睁不开,只能迷缝着眼伏在马上向前跑。雨水浸透了衣服,冰凉地粘在身上,好不容易看到前方耸立在风雨中的宫门。他进入宫中,顾不得换下已经湿透的衣饰,就向玄宗回奏。

    玄宗在宫中一直等候着,风雨起时,侍从立即禀报了玄宗。很快,热浪被风吹走了、被雨浸凉了。玄宗身边执扇的宫女早已退下。

    高力士进来的时候,全身上下还滴着水,狼狈不堪,玄宗就对他说:“爱卿先去把衣服换了,回来再说。如果被雨淋出病来,还怎么侍候朕?”

    高力士换衣后,向玄宗详细汇报了国师祈雨的情况,最后又禁不住赞叹道:“善无畏国师真是圣者啊,只用一钵一刀,就能降下大雨。风云的变化,就好象完全在他的掌握之中。”

    玄宗听了,也非常钦服。

    风雨停下来以后,玄宗又派高力士去请国师,而他自己亲自在宫中迎候。等善无畏三藏来了,玄宗稽首礼拜,再三向善无畏致谢。

    善无畏三藏在洛阳的时候,洛阳百姓风传城外北邙山有一条巨蛇,长百余尺,仰头可有一丈多高,身上布满了网状的鳞片,蛇首形状怪异。这条大蛇经常在山上盘绕,吞食林野间的动物,有时又溜到山下,附近村舍畜养的家畜,常常不翼而飞。村民们都认为是这条大蛇所为,深以为患。洛阳有许多百姓都见过这条蛇。

    一天,善无畏三藏在寺中为信众讲解佛法,说:“众生六道轮回,各有业因。生死浮沉、富贵贫贱,都是因缘业果的显现。世间的一切,本质都是虚幻无常的,因缘假合,而成幻有。只有觉悟一切诸法,空幻不实,发起清净的出世间心,才能证得不生不灭的佛性。”

    一名信众对三藏说:“大师,刚才听您的开示,受益良多。不过,弟子对于因缘业果还存有疑惑。恳请大师能详细解释一下。”


    三藏微笑着说:“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我们的三业种善因必获福德和人天善趣之果,若三业种恶因即获灾难,以及地狱、饿鬼、畜生恶趣之果。”善无畏三藏继续朗朗宣说:

    “佛陀为觉行圆满者,然佛陀尚有九难或言九定业,为什么?因为因果不虚!

    一者,六年苦行的因果。佛陀有一生住在波罗柰城边,该城中有婆罗门儿子名叫火鬘,还有一个瓦师的儿子叫做护喜。这两个孩子从小一起游戏关系很好。有一天护喜对火鬘说:‘我们一同去朝觐迦叶如来吧。’火鬘听后回答说:‘干吗要去见这个秃头道人?’所以护喜也就没有去成。过了数天,护喜又对火鬘说:‘我们还是一起去拜谒迦叶如来吧!’火鬘答道:‘见这个秃头道人有什么用?秃头道人哪里有什么佛法!’护喜一听就生气了,捉住火鬘的头说:‘你真是愚痴啊,我们一起去拜见迦叶如来!’火鬘这下被护喜吓住了,心想看护喜生气的样子,见迦叶佛肯定是件好事,不然他不会如此。因此火鬘说:‘你放开我的头,我和你一起去吧。’二人于是来到迦叶如来前,先匍匐在地礼迦叶足。这个时候护喜对迦叶佛说:‘火鬘不知三宝,祈愿佛陀为作开示。’火鬘看见佛陀端严相好,具足经中记载的三十二相,生起了欢喜心,便跟随迦叶如来出家修道。当时的火鬘就是释迦牟尼佛前身,而护喜则是释迦牟尼佛为太子时,提醒太子出家修道的作瓶天子。因为佛陀往昔曾经对迦叶如来恶言相向,所以今生受了很多苦报,以至于当生成佛时还要受六年苦行之难。


    二者,遭遇孙陀利诽谤的因果。佛陀往昔曾经住在波罗柰城,该城有一个喜欢赌博的人名叫净眼,同时还有一淫女名叫鹿相。有一天净眼引诱淫女鹿相一起乘车到城外,在一处园林中欢娱行乐。当时在这处园林中有一位修行道法的辟支佛,净眼等待辟支佛进城化缘之后,便杀害了鹿相将其尸体埋在辟支佛的茅庐中。后来有人报官说淫女鹿相不见了,国王便下令追查,结果在辟支佛的茅庐地下找到了鹿相的尸体,差点连累辟支佛被官家捉拿害死。净眼看到辟支佛将被国王下令处死,良心发现,就对国王说了实情。国王便放了辟支佛百杀了净眼。当时喜欢赌博的净眼就是释迦牟尼佛前身,而鹿相就是孙陀利的前身,因为这个恶因缘,千百年流转中释迦牟尼佛前身遭受了无量苦难,甚至在成佛后,还因为这一因缘而被孙陀利女诽谤。


    三者,遭遇木枪刺身的因果。有一阵子佛陀住锡在罗阅只竹园精舍中,一天进城托钵化缘,忽然一柄木枪飞至佛陀身前。佛陀当即明白这是过去种下的因缘,所以应该承受。随从佛陀一起的沙门看见木枪即将刺伤佛陀的身体,非常惊愕。佛陀当即心想今日我接受报应,了偿宿缘,使这些沙门看到也好,这样他们便能见识到现偿宿缘而不敢为恶了。于是佛陀踊身在虚空七八尺高,众人看见木枪如影随形还是将刺佛身。佛陀再升高到七由旬,木枪还是跟随佛身。此时佛陀在高空中化出一块青石,高下宽窄十二由旬,佛陀站立在青石上,而木枪则穿透青石出现在佛身前。佛陀又用神力化成四大地水火风,各各高下宽窄十二由旬,佛陀每次在四大之上,木枪还是穿透四大,将刺佛身。佛陀再上升来到四天王宫、梵天,木枪还是次第追逐于佛身前,在经过诸天的时候,佛陀乘势为诸天人说木枪因缘。佛陀从梵天下来,到了罗阅只城,木枪也追踪而下。于是佛陀的侍从们和该国人民都担心佛陀不能避难,非常郁闷,佛陀便对大家说:‘都回家去吧!’然后也让随从沙门回到各自寮内。这时,佛陀心想,我应该酬偿宿缘,于是叠起法衣,敷座而坐,然后伸展右脚,木枪便刺透了佛陀右脚掌。舍利弗等佛陀弟子纷纷到佛所礼拜慰问,佛陀才告诉他们:‘过去世有两个商人入海寻宝,后来遭遇暴风雨两人便争夺起了船只,在打斗中一个商人用矛枪刺中了另外一个商人‘当时打斗胜利的就是我前身,而死者就是今日以木枪刺我的提婆达兜前身,我前世用矛枪刺伤他的脚导致他死亡,因此我受了很多苦难,今身虽然成佛还因为这个因缘要被木枪刺脚。’


    四者,受食马麦的因缘。在过去世时有比婆叶如来,在盘头摩跋城中,与大比丘云集修行。当时的盘头王和大臣人民请求供养比婆叶如来和比丘僧,比婆叶如来默然许可。于是盘头王回宫命人置办素食美肴,准备就绪。盘头王便手执香炉对虚空启白:‘唯愿此婆叶如来屈尊来我宫中受我供养。’于是比婆叶如来便敕命大众前往王宫,受供养食毕各自归还,而且也为生病未去的比丘带回了供养的食物。正好当时盘头摩城中有一位婆罗门,教授五百个童子学习。比婆叶佛从婆罗门住所经过时,婆罗门看见跟随佛陀的比丘携带精美食物,嫉妒之心油然而生,恶向胆边生地喝骂道:‘这个秃头沙门只应该吃马的草料,不配吃那么精美的食物。’同时还教唆五百童子一起骂道:‘你们这些师徒只配吃马食!’当时的婆罗门就是释迦牟尼的前身,五百童子便是今天的五百罗汉前身,因释迦牟尼曾经恶言‘吃马食’,今生虽然成佛,由于往昔的业因师徒们在毗兰邑吃了九十天的马食。


    五者,流离王杀释迦种族的因缘。释迦世尊在世时,当时波斯匿王刚登基作国王,派遣使臣向迦毗罗卫释迦族求亲。释迦族摩诃男家的婢女有一个女儿,长得容貌端正美丽,就将她嫁给了波斯匿王。后来生下一子,叫流离。流离长到八岁时,和一个梵志种姓的孩子,叫好苦的,一起到摩诃男家中。当时迦毗罗卫新建了一处讲堂,打算请释迦牟尼佛来受供养。流离太子到了讲堂,直接坐到为世尊准备的师子座上。那些释迦族的人看到了,认为是对法座庄严的冒犯,一起骂流离太子,说:‘你这个婢女生的东西,竟敢坐在这里!’流离太子还只是个孩子,受到这样的羞辱,愤恨难平。他离开讲堂,对好苦说:‘这些释迦族的人,竟然当面这样羞辱我!将来等我继承了王位,你一定要提醒我这件事,我必报复他们。’后来流离太子为国王,好苦提起从前释迦族羞辱他的往事。流离王恨极了当年骂他的那些人,立即集合军队前去讨伐,毁灭了释迦族。此中尚有更久远因缘,在很久以前,在罗阅城有一个小村庄,村子里的人世代以捕鱼为生,当时正好遭遇大饥荒,因为这个村子的大池塘中鱼很多,罗阅城里的很多人也来此捕鱼。大池塘中有二种鱼,一种名叫麸,另外一种名叫多舌。当时在池塘边有一小孩,看见池中一条很大的鱼在跳跃,便开心地用木杖敲打大鱼头三下。当时的罗阅城中人就是今天释迦族的前身,麸鱼就是今天流离王前身,多舌鱼是今天的梵志前身,那个小孩子就是释迦牟尼佛前身,因为以上诸种宿缘聚会,所以今天释迦族被流离王消灭。


    六者,乞食空钵之难。世尊有一次入于婆罗门聚落中乞食化缘,什么也没有化到,只好持空返回。在过去世,世尊曾是一名外道,某次去一长者家化缘没有化到,出来后看见一位比丘也到这家乞食,因为这名比丘已证阿罗汉果,长者夫人见比丘身心端寂,心生恭敬,供养了他很多美味饮食。外道看到了心生嫉妒,举手将比丘的饭钵打翻,还用脚践踏食物,使他没办法吃。因此恶业百千岁中于地狱受无量苦,今生虽然成佛,然因残余业力,所以空钵而返。


    七者,遭遇旃荼女诽谤的因缘。往昔有中有佛名尽胜如来,尽胜如来僧两名比丘,一位名为无胜,一位名常欢。当时波罗柰城有一名叫大爱的长者,长者妻子名叫善幻。两名比丘经常去大爱长者家接受供养,由于无胜比丘已经断漏,所以供养丰裕,常欢比丘结使还未除净,得到的供养稀少。常欢比丘因此生起嫉妒心,造谣说无胜比丘和善幻私通,他得到的供养多不是由于道德高深,而是由于男女恩爱的缘故。当时的常欢比丘就是世尊先身,长者的妻子善幻便是今天的旃荼女。由于世尊的前身诽谤无胜比丘,所以受了很多苦报。今生虽然成佛,由于前身诽谤的因缘,世尊在为外道、比丘、国王、大臣等众说法时,一名绕舌女童,将盂系缚于腹下,来到世尊说法之处,诽谤说:‘沙门你为什么不说说家事?而只说别的事情?你现在很开心,可你知道我有多苦吗?你先前和我私通让我怀孕,现在临近生产,必须要酥油等财物养育婴儿,希望你快点给我!’当时参与法会的信众一下子被惊呆了,大家沉默不语。这个时候,释提桓因化作一只老鼠,窜入旃荼女衣内,咬断了系缚盂盆的绳子,盂盆忽然落地,大众才释然明白。,


    八者,调达推山之难的因缘。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住在罗阅只城,该城中有一位长者名叫须檀,是位大富豪。须檀有个儿子名叫须摩提。须檀死后,须摩提必须与同父异母的弟弟修耶舍摩提均分遗产。他不愿修耶舍摩提和他共分遗产,所以有一天带着弟弟修耶舍摩提攀登耆阇崛山,到了山上便将弟弟推下山崖然后用乱石砸死。长者须檀就是世尊今生的父亲净饭王,须摩提便是世尊前身,修耶舍摩提就是今天的提婆达多前身。因为世尊曾经害死胞弟的因缘,所以世尊在耆阇崛山修行时,提婆达多推落山崖上巨石砸向世尊的头,幸好山神用手接住了巨石,不过巨石上的石刺还是刺伤了世尊的脚拇指。


    九者,寒风索衣。释迦牟尼佛在阿罗婆伽林中经行时,到了冬天,冬至前后连续八夜寒冷异常,不得已世尊向侍者索求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三衣以抵御酷寒。因为在因地世尊前身曾夺他人冬天衣物致人冻死。”


    善无畏三藏然后对那名信众说:“世事流转无常,而因果不虚,所以‘菩萨畏因’啊!”


    信众听了,感慨地说:“大师所言极是。富贵贫贱,乃至生死,皆悉无常。释迦族的人如果不是因为轻视辱骂婢女生的流离太子,又怎么会招来灭族之祸呢。”

    旁边有一名信众就说:“大师,刚才听您说六道轮回,我想起北邙山有一条巨蛇,不知道这蛇是什么因缘来到洛阳?请大师讲讲这条蛇的因缘。”

    善无畏三藏听了,表情有些凝重,发出一声叹息。

    大众都有些惊异,三藏很少会如此。

    “大师,难道这蛇会带来不祥?”一名弟子问道。

    “这条蛇想使洛水泛滥成灾,淹没洛阳。”善无畏三藏缓缓说道。

    众弟子和信众看三藏表情严肃,知道事情很严重,不禁都担心起来。

    “你们有谁去过北邙山,为我带路。我要亲自去一趟。”

    当天,善无畏三藏带领几名弟子,来到北邙山下,遥遥对蛇说法。


    傍晚,忽然刮起一阵腥风,只听草从中传来“沙沙”的声响,弟子们都有些紧张。不一会儿,草从向两边倒伏,一条暗黑花斑的巨蛇游了出来,来到三藏面前,盘伏在地上。三藏训斥大蛇说:“你不在深山里好好呆着,却跑到这里企图为害百姓。岂能容你胡为。”说完三藏持诵真言数百声,不久蛇就死了。

    三藏叹息着对弟子说:“大蛇虽然已经死了,可是我也只能暂缓眼前的灾祸而已。”

    身边的弟子惊讶地问:“师父,难道以后还有什么灾难?”

    三藏轻轻摇了摇头,说:“洛阳眼下虽然免于洪灾,将来却难逃刀兵之劫。这是众生共业,牵涉甚广,我也只能顺应因缘了。”

    天宝十四年时,狡黠奸诈的安禄山手握兵权,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做了两年瞎眼皇帝,后来被他的儿子谋杀。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几乎毁坏了洛阳所有的寺院,其实这是北邙山那条大蛇的恶行为安禄山所实践!


    有一段时间,阴雨连绵,河流池沼里的水都涨满了,有些地方甚至闹起了洪灾,可是阴雨依然不曾停息,对于百姓来说如此灾难不知何日到头!

    有地方行署官员上奏,请求加固堤坝,否则水位不断上升,恐有决堤之虞,那时将祸延更多百姓。

    玄宗读了奏折后,抬头望着殿外,淫雨霏霏,淅淅沥沥无有停顿。象这样已经持续了近一个月,不知道还要下多久?

    玄宗命高力士传旨,请善无畏国师止雨。

    善无畏三藏于是命弟子取了些泥土来,和水成泥,三藏随手捏出几个泥人,形貌有如老妪,随后三藏对着泥人用梵语真言喝斥一阵。

    不久雨过天晴,太阳终于从乌云后射出灿烂的光芒,令人厌烦的阴雨终于停止,先前大家担心的大洪灾也因此得以避免,百姓的生活又恢复了正常。

    开元二十年,善无畏三藏九十六岁,年事已高,毕竟有些思念故乡,于是以年高思故土为由上书要求返回天竺。然而唐玄宗没有同意,一方面出于玄宗的自私,焉能轻易放归这位国宝级的法师,另一方面玄宗也考虑国师年龄太大,恐其不能耐受旅途颠簸。善无畏三藏返回天竺的要求虽然被玄宗皇帝拒绝了,但也并未牵挂胸怀,看到大唐佛法蔚然成风,三藏也颇感欣慰。


    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七,善无畏三藏右侧而卧双足互叠奄然入寂,世寿九十九岁,僧腊八十。那是一个飘雪如鸿的日子,整个山川大地仿佛都在为大德的入灭而呜咽哭泣,千山素裹仿佛为善无畏三藏的弃世服丧哀悼。成千上万信众闻讯而来,在寺院排起长长的队伍向这位慈祥、智慧的一代佛门宗师辞行!

    唐玄宗也十分悲伤,后悔没有让善无畏三藏回天竺,更痛失这样一位于邦国裨益良多的大师!于是在谥封三藏为鸿胪卿以表嘉美的同时,命令鸿胪丞李现主持三藏的殡葬事宜,一切所需悉由国库支出。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初三,善无畏三藏葬于龙门西山广化寺,已是这位旷代宗师圆寂后第五个年头。

    由于善无畏一生智慧熏修,所以圆寂后肉身不坏,肉身入龛之日云披四陲草木变色,天降大雨仿佛垂泪哭泣。

    悼云山川泣清流,

    善逝一去九州幽,

    无生无灭涅盘寂,

    畏果有情失领首!

    三界同悲殁津梁,

    藏中真如诉衷肠,

    圆满法身光明炽,

    寂静清凉大日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善无畏三藏的真身逐渐缩小,黝黑皮肤下的骨头也显印出来。每逢旱涝,当地官民等都到善无畏塔前祈请,每每灵验应心,信众四时来朝拜,布施供养的献祭品众多。善无畏三藏的真身被锦绣披盖着,宛如在熟睡中。


    每次善无畏三藏的真身从灵龛移到矮床上用香汤沐浴时,洛阳豪贵争先恐后供养净巾和沐浴香料等,此日广化寺总是人山人海,四众争睹大德肉身之庄严。

    此后皇帝祈祷禳灾必定要派遣使者前往无畏三藏肉身塔婆前,施以殷重供养,心愿多能得到满足。


    我们祈请善无畏三藏护佑今日华夏,国泰民安,和谐富裕!





    上一条:唐密祖师 (二)         下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9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