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唐密渊流 (九)

    时间:2017/6/30 浏览次数:2363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408




    一乘同圆之教


    所谓判教,是对各个宗派在整个佛教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等的认识。唐密可以称为一乘同圆之教。一乘即指佛乘。同圆,指唐密为会三归一的圆顿教法,也就是说,一切众生,本具佛性,都是未来佛,无论声闻、缘觉还是大乘菩萨,根器成熟时都可以将他们导入如来智海,回归佛乘。


    不空祖师云:“若就真言而立教者,应云一大圆教,以如来所演,一切语言无非真言秘密道故。”


    空海大师,依《金刚顶经》横判显密二教,以应化身释迦牟尼佛所说为显教,以法身毗卢遮那佛所说为密教;依《大日经•住心品》竖判“十住心教”。十住心教,指的是:异生羝羊心(诸趣外道)、愚童持斋心(人趣)、婴童无畏心(天趣)、唯蕴无我心(声闻)、拔业因种心(缘觉)、他缘大乘心(唯识)、觉心不生心(三论)、一道无为心(天台)、极无自性心(华严)、秘密庄严心(真言密法)。


    然一切有情无论贤愚佛性平等,如此区别可以作为权宜取舍判断的依据,若强区别,则失平等本旨。


    持松法师认为“余意古今判教诸师,以华严宗贤首大师所立小、始、终、顿、圆五种教门,最为圆满。今将密宗根本两部大经,用五教判摄,当是第五圆教。而圆教中,又分同圆、别圆,此宗属同圆教也。何以故?以与法华同为开权显实、报末归本之教故。但法华为显一类机,两部为密一类机也。”


    “如来成道后,先说《华严》称性之旨,而信者绝希。于是从本起末,说小始终顿诸乘法门,渐渐引权归实。而后以《法华》摄显机,会三乘归一乘,以《大日经》等摄密机而引五种三昧道,同归于普门圆坛。于是显密汇流,复归于别教一乘之根本法轮,若浅深优劣,则显教正开显时为《法化》。即开显已,为《华严》。密教更转方便时,为两部。即归一解脱味后,为《华严》。均属圆满之教,直同别为异耳。


    又约佛果说,则《华严》胜于密教;约众生进趣方便说,则密教胜于《华严》。故弘法大师将真言判在《华严》之上,不能谓不当。特以十住心配属,为权宜之计耳。”


    “问:何名同圆别圆耶?答:与三乘共,故云同,不与三乘共,故名别,又会三归一,故云同。今真言宗是同圆摄者,即上文所言与《法华》同为会三归一故。又《大日经》云:如来得一切智智,为无量众生广演分布,随种种趣、种种性欲、种种方便道,宣说一切智智等。《疏》云:于萨婆若平等心地,画作诸佛菩萨乃至二乘八部等,四重法界圆坛。此一一本尊身语心印,皆是一种差别也。且如有人志求五通智道,即于大悲胎藏现韦陀梵志形,为说瞿昙仙等真言行法,行者精进,不久成此仙身,更转方便,即成遮那身也。如是或现佛身,说种种乘,随类形声,悉现真言密印,或久或近,皆归一乘,此非会三归一之诚证耶?。”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更把密法喻为醍醐,在经、律、论、大乘般若和密法五种法藏中微妙第一。能除诸病,令有情身心安乐;能除重罪,令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盘安乐法身。


    “复次慈氏云何名为第三法宝。所谓过去无量殑伽沙诸佛世尊所说正法。我今亦当作如是说。所谓八万四千诸妙法蕴。调伏纯熟有缘众生。而令阿难陀等诸大弟子。一闻于耳皆悉忆持。摄为五分。

    一素呾缆(经)

    二毘奈耶(律)

    三阿毘达磨(论)

    四般若波罗蜜多(般若)

    五陀罗尼门(真言)


    此五种藏教化有情。随所应度而为说之。若彼有情乐处山林。常居闲寂修静虑者。而为彼说素呾缆藏。若彼有情乐习威仪。护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为彼说毘奈耶藏。若彼有情乐说正法分别性相。循环研核究竟甚深。而为彼说阿毘达磨藏。若彼有情乐习大乘真实智慧。离于我法执着分别。而为彼说般若波罗蜜多藏。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经调伏对法般若。或复有情造诸恶业四重八重五无间罪谤方等经一阐提等种种重罪。使得销灭速疾解脱顿悟涅盘。而为彼说诸陀罗尼藏。


    此五法藏譬如奶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契经如乳调伏如酪。对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犹如熟酥。总持门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奶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诸病。令诸有情身心安乐。总持门者契经等中最为第一。能除重罪令诸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盘安乐法身。


    复次慈氏我灭度后。令阿难陀受持所说素呾缆藏。其邬波离受持所说毘奈耶藏。迦多衍那受持所说阿毘达磨藏。曼殊室利菩萨。受持所说大乘般若波罗蜜多。其金刚手菩萨。受持所说甚深微妙诸总持门。”


    然深刻体悟,判教于实践修行并无多大意义,无论时间还是内涵的分别判断,都不能阐释般若本质。先贤大德之判教乃权宜之计,方便摄受信众之为也。毕竟宇宙真理无大小之分,如来说法无先后之别,仅有情成佛有顿渐之序。



    根本经典


    唐密有两部最根本经典,一为胎藏界根本大经《大日经》,一为金刚界根本大经《金刚顶经》,分别开演胎藏界和金刚界两部密法。


    两部大经的差别在于:《大日经》表理、本有、因、生(众生)、本觉、平等、莲花、东、梵文“阿”字、胎、色、五大;《金刚顶经》表智、修生、果、佛、始觉、差别、月轮、西、梵文“鍐”字、金、心、识大。胎藏界为理具之佛种,金刚界为显得之智果,明了这一点,两部大经的差别也就大体上掌握了。


    《大日经》是胎藏界的根本大经。这部经有三种:

    一是法尔常恒本,即诸佛法曼陀罗,以心王心数诸尊,法尔常恒,各各演说自内证法门,名法尔常恒本。


    二是分流广本,即龙猛菩萨入南天铁塔,从金刚萨埵诵出十万颂经。


    三是分流略本,龙猛菩萨取十万颂中宗要,共七卷三千余颂经,即善无畏所译七卷经。


    《大日经》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的简称,唐朝善无畏三藏翻译,一行笔受,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册。“大毗卢遮那”,意为大光明遍照,简称大日。


    这部经由法身毗卢遮那佛在金刚法界宫为金刚手秘密主等所说。全书共七卷,分三十六品,前六卷三十一品为《大日经》的核心,而前三十一品中第一《入真言门住心品》说密教之教相,第二品下说密教之事相。


    第一品《入真言门住心品》统论一经之大意,其中因行果三句,即“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既是住心品的核心,也是整部《大日经》的津要。


    清净法界体性智的根本是什么?如何发心?如何修行?如何成就?成就后如何羯磨经行?全由三句概括。


    一切众生因地本有净菩提心,故密法行者先须“知自心”。如实了知此净菩提心,为一切诸佛菩萨与众生所共有,平等无二,因此发起大悲万行,种种方便利益度化无边众生,而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若无菩提心,欲求佛果有如追求空中楼阁瑶台幻影。菩提心“无量如虚空,不染污常住,诸法不能动,本来寂无相,无量智成就,正等觉显现,供养行修行,从是初发心”。


    卷七的五品则是供养法应用的阐述。


    《金刚顶经》全称《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又称《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唐朝不空三藏翻译,共3卷。


    依据不空祖师所译的《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载,金刚界所结集的经文,总计十万颂,为毘卢遮那佛以自受用身普于天上、人间十二处所说。


    金刚顶经是真言密教肝心之经典。此经也有三本,一是法界常恒本。法身毗卢遮那如来于法界心殿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常恒演说法身内证功德。二是中本,龙树菩萨从金刚萨埵受持该经十万颂,再传至龙智、金刚智。然而金刚智来唐途中于南海遭遇风暴,经典大部分流失。三是略本,即金刚智译《略出经》及不空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但传不空祖师随金刚智祖师携来唐朝的仅仅是其《十八会指归》,同时不空祖师所译《金刚顶莲花部心念诵仪轨》也属于此经范畴。而后北宋施护三藏译《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教王经》三十卷,较为详尽。


    《金刚顶经》三卷中,初序文,次正宗文。正宗文中,一说毗卢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现成等正觉。二说毗卢遮那成佛后,以金刚三摩地现发生三十七智。三说一切如来以一百八名赞礼婆伽梵大持金刚。四说金刚界大曼陀罗。五说入金刚界大曼陀罗仪轨。六杂说。


    此外,《苏悉地经》也为一根本要典,与上两部根本大经同样重视,称三部秘经。


    《瑜伽经》、《要略经》也属要典,同上三部共称五部秘经。盖《瑜伽经》为金刚界之苏悉地法,以金刚界而说两部不二;《要略经》为胎藏界之苏悉地法,以胎藏界而说两部不二。


    上述经典是唐密纯密部的根本经典,另有支流经典,二者均为纯密部所依经典,另外还有杂密部经典。


    与显教不同,唐密所依据的基本经典分为“经”和“轨”两类。“经为如来亲唱,故先之。轨为菩萨渐制,故次之。”


    “经”分为纯密、杂密两部。纯密部经典又分根本经、支流经两类。根本经有两部(《大日经》、《金刚顶经》)、三部(《苏婆呼经》、《瞿酰耶经》、《理趣经》)和五部(《苏婆呼经》、《瞿酰耶经》、《理趣经》、《瑜祗经》、《要略经》)之说。支流类分亲近(《苏婆呼经》、《瞿酰耶经》、《理趣经》等)和疏远(《炽盛光》、《一字佛顶》等)两类。杂密部经典,有《仁王》、《楞严》、《金光明》、《孔雀》、《陀罗尼集经》等;


    古者依经修法,经轨不分,其后传法大德,整理次序,制为仪轨,修时较为便利。实则一切仪轨,皆由经出,与经不分也。“轨”下分六类:有诸佛轨(药师、弥陀等)、诸经轨(宝楼阁、仁王等)、诸菩萨轨(文殊、地藏、观音等)、诸明王轨(大威德、金刚药叉等)、诸天轨(焰摩、十二天等)、诸作法轨(受戒、施食等)。


    另外,密教也有“三藏”。密教三藏指的是:经藏,有《大日经》、《金刚顶经》等二百卷;律藏,有《苏摩呼童子经》、《毗奈耶经》等百七十卷;论藏,有《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十一卷、《瑜伽师地论》等。



    密教的体相用


    在密教中,用体、相、用来诠释佛教的宇宙观。六大为体,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密教中以六大来说明法界体性构成。四曼为相,四曼即大曼陀罗(即法界)、法曼陀罗(真言、种子字、经文)、三昧耶曼陀罗(本尊的三昧耶标帜形象,如剑、箭、铃、杵、轮、索、宝等)和羯磨曼陀罗(本尊的威仪事业等),四种曼陀罗用来说明宇宙法界的相状。三密为业用,三密即身密语密意密,通过三密加持,转众生身口意三业为诸佛三种微妙业用。


    盛唐密法认为,一切色心诸法皆六大所成,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前五大为物质,后一属精神。精神和物质互遍法界各不相碍,而随因缘聚散离合,成一切万有诸法,故名“六大缘起”。


    地大坚固,水大湿润,火大热暖,风大流动,空大无碍,识大觉知,法界中一切物质与精神现象,都由六大和合变化而成。同为六大所成,而结构、组合却差别极大,形成无碍并存的多种生命及环境,这被称为“多法界”。多法界的形成是法界缘起的具体表现。在密教中,对现相诸法,用四种曼陀罗来加以涵括、并进行形象化的演示。


    曼陀罗为梵文mandala的音译。manda是本质或者精髓的意思,而后缀la则含有具备、具有、具足和成就的意思,曼陀罗就是具备、具足本质、精髓的东西,换言之象征圆满的佛法。曼陀罗梵文本义轮圆具足、极无比味、无过上味、聚集、坛场和道场,意译为“礼敬、供养佛菩萨的道场”。就如同车轮轮辐集中于车轴而象征共生、调和的世界,这就是密教曼陀罗世界的全息精神意义。


    密教身语意三密之用,甚深微细,等觉十地菩萨不能见闻。这是因为佛与众生体性无别,法身性德,于佛不增,在凡不减,故佛以大悲愿力加持众生,众生持佛身印、密语、观想佛菩萨形象,而能转三业为三密,入于如来智海。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云:“持一切如来身印。即为一切如来身。持一切如来语印。即得一切如来法。持一切如来心印。即证一切如来三摩地。持一切如来金刚印。即成就一切如来身口意业最胜悉地。”


    佛三密平等互遍法界,而我们也本具法身三密,然而因无明障蔽而未能显发。所以身结印契、口诵真言、意观种子字或诸尊形象等,则与如来三密无二分别。



    陀罗尼•真言•密言•明咒


    陀罗尼又称真言、密语或明咒,一字一句,具有无量义理,如果诵持,可以除一切障碍,利益广大无尽


    陀罗尼,为梵语,意译为总持、能持、能遮。能持,指陀罗尼能令行者集种种善法,不散不失,如同用完好的器皿盛水,水不会漏失。行持陀罗尼可以忆持诸法而不忘失,说法自在、辩才无碍,故名“总持”。陀罗尼又有能遮的含义。能遮,指能遮止不善根所起恶念,比如想做坏事、犯罪,持陀罗尼能令不作。


    如来在无量百千劫久远的时间里,积集菩提资粮,加持陀罗尼真言,顿悟菩萨与此相应,可以在短短时间内积集无边福德智慧资粮,依陀罗尼三密门,迅速净除业障,圆满资粮,疾成佛道。


    在密法中,陀罗尼受持之法可分为四种:(一)法持,持陀罗尼能够摧灭一切贪瞋痴杂染之法,令身心澄明湛净,证得法界真如等流教法,而能以种种方便调化众生,利益有情。(二)义持,持陀罗尼,能于一字义中领悟无量百千契经契理之行。演说法义,逆顺自在,不与实相相违。(三)三摩地持,持陀罗尼心不散乱,任外境幻化,无所动摇,其心寂定。大悲心炽盛的菩萨,由于悲愿深重,为度脱众生而于六道中受生,却不会为烦恼所转,身心湛明,由此三摩地而能利益安乐无量无边有情,使众生获得成就。(四)文持,受持陀罗尼,无量百千经教一闻于耳永不忘失。于一切如来诸大菩萨所,但有所受教,悉能忆持,无有错谬。


    真言的“真”,为真如相应,“言”为真实诠释阐明。真言也具有四重含义:1、法真言,以清净法界为真言,受持真言即与法界相应;2、义真言,与胜义相应,一一真言梵字均含藏实相;3、三摩地真言,指行者受持真言,在自心镜智月轮上布列真言文字,心念专注无有散乱,而能迅速证入寂定安和之境;4、文持真言,指从真言开始处的唵字,一直到真言结束时的娑嚩贺,其间所有的梵字,都叫做真言。


    真言也称为密言。密言也有四重含义:1、法密言,密法法义深奥微妙,超出外道与声闻、缘觉二乘人的境界,只有真言行者闻持的仪轨、印契、曼陀罗和相应悉地,可以称为法密言;2、义密言,真言梵字,唯有诸佛如来智慧圆明,才能究竟;3、三摩地密言,真言文字的三摩地相应威力,遍布于真言行者身体各个部分,而将粗重身转化为微妙色身,获得五种神通,威德自在,寿命长久无尽。4、闻持密言,真言行者,从阿奢黎处密受三密轨则,只有阿奢黎与弟子自知,而不让其他的人知晓。本尊形像、印契、观想,均须从阿奢黎处受学,之后秘密行持。


    陀罗尼,也称为“明”。也有四重含义:1、法明,持诵时,一一字中光明,遍照法界,沈溺于生死苦海中的一切有情,蒙光明照触,都可以破除无明烦恼,离苦得乐;2、义明,行者与真言实义相应,通达明了般若波罗蜜,远离无意义的思想;3、三摩地明,行者在心月轮中观想真言种子,获得大光明普照自他心地,而得三摩地成就;4、闻持明,受持闻持法,能够增强记忆力,无有遗忘错谬。


    真言乃佛菩萨的语言,是非常神圣的。然真言的全息意义乃是与物质能量对应的宇宙精神信息能量之关契。在物质世界,我们掌握物质能量就可以左右物质世界的表达形式,设若我们掌握了精神能量便亦可左右精神宇宙的表达内涵,同时由于精神对于物质的作用,便能引起物质世界的相应改变。理解了这点,密法的神奇法验就“可思议”了。


    真言在密教全部是梵文,缘于佛教起初全部是梵文。真理假借文字以流布弘传,文字并非真理。设若表达真理的文字意义发生了改变是否会引起真理的歧义?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今天的学人以为学修密法必须要学习梵文,观念固然正确,但应该警惕不要迷失在学习梵文的形式主义里。


    现代梵文乃是十二世纪的梵文发掘而来,然十二世纪佛法在印度已经消亡,那么其时的梵文能否代表公元六世纪及上溯到公元前五世纪的梵文?我们知道语言随着时间的延伸会有很大变化,语言的含义、文法等都会发生改变。如果今天我们学习梵文,即便掌握了所谓“正确”发音、语法,对于密法修行有何助益?如果没有助益那就是在学习“烦恼”了。设若有人标榜自己的梵文发音是最正统的,那便是不折不扣的大妄语了。在佛经翻译成汉字时,我们睿智的祖先将梵文以译音的汉字记载了下来,当然公元八世纪的汉字发音和今天有很大区别,比如“龙”八世纪发音为“liu”,“美”发音为“man”,发音改变了但文字所表达的精神信息能量之本旨并未改变。


    比如我们天生短舌,说话口齿不清,别人很难听明白我们说什么,但是我们的父母却不会不明白。梵文或者真言发音不是很接近古代印度梵文发音,然作为一切有情之父母的佛菩萨大约不会听不明白。


    一个虔诚的人将“唵嘛呢叭咪吽”念成“唵嘛呢叭咪牛”,比一个并不虔诚而发音正确的念佛者效果如何?我相信虔诚的力量!念佛是心念、行念,不仅仅是口念。


    当然为了密法的规范性,真言的发音应该有一定规矩可循,这就是“上师如何教我如何念”。



    发菩提心


    我们学佛修道,为什么而学?为求个人安乐福报,还是为了出离生死苦海?或为一切众生求大安乐,共出苦轮、同证菩提?


    发心有如一粒种子,有了正确的发心,再践以六度万行,才能成就佛道。即因即果,因果不二。发人天乘的心,只能得人天福报;发小乘厌离生死的心,只能得小乘果位;发大乘菩提心,践行菩萨道,才能成就佛果。


    所以修行发心为先,有了坚定的目标,再持之以恒、如法修持,则修行虽难而易。相反,如未发大心,学佛之后,依然一已私利萦怀,无论如何放生、修福、念佛,也不过增加有漏的人天福报,而不可能取得出世间的成就。古德说:“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欲学无上佛乘,必先发菩提大愿,不可稍缓。如《大日经》中所说,佛言一切智智以“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密法既然为佛乘,不发菩提心,则密法无从起修。


    什么是菩提心呢?

    菩提心,简言之即上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发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梵语音译,意为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佛陀证得的彻底圆满的真理。菩提心无相,如虚空无有边际,无有形相。体现在缘起上,则表现为行,即慈悲喜舍六度万行。一旦勇猛发起无上大菩提心,即获得无量殊胜功德。如敦行慈悲喜舍,精进不懈终当至于佛果。


    菩提心,其实就是我们真实的自心,也就是佛性,如同虚空一样,没有内外的分别,也无法用长短、方圆、色彩、明暗、男女等等可见的形相来加以描述,也不能将它归于欲界或是色界、无色界,也不能说它和天人、人类、黑人、白人、贵族、平民等生命的心性相异。


    菩提心用眼睛不能看到它的形相,用耳朵无法听到它的音声,用鼻子不能嗅到它的气味,用舌也不能尝出它的味道,身体无法触摸到,也不能用意识思维加以想象。总之,菩提心不能用我们的感官意识来分辨、认识,因为菩提心无相,如同虚空一样,无论是色若受想行识,还是“我”和“我所”,以及“能执”、“所执”中,都无法求得菩提心。


    无始以来,众生流转生死,执着于“我”和“我”所有的一切,不观察“我”的自性,认为有时间和空间方位的变化,或执于神我,或执着于净与不净,或执于尊贵贫贱,或认为自然产生了一切,或执着于意识,或执着于阿赖耶识,总之,在意识分别上纠缠,这些都属于“我分”。


    而实际上,菩提心如虚空,离诸分别无分别。法本不生,亦无有灭;心性同法,亘古常尔;遇缘则显,缘灭复寂。清净自性即是菩提,而以大悲心为根本,以六波罗蜜种种方便利益众生而能圆满佛果。


    如《大日经》中所说,“此菩萨净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菩萨住此修学,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盖障三昧。”除盖障三昧即智慧三昧的别名也,也就是萨婆若智。

    《广释菩提心论》中有胜义、行愿、三摩地三种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同于《大日经》所说之菩提心。菩提心,离一切相及色受想行识五蕴等,自心本来不生,无我平等。故《中论》偈曰“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渐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说诸中道义;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行愿菩提心,虽然还没有明见自心本来不生,安住法界空相,无我平等,而能发起求无上正等菩提之心,乘此愿心,广行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等波罗蜜相应胜行,即得善知识现前摄受,舍去一切不实境相,如《象头经》中所说:“诸菩萨所行真实,故得菩提。”


    三摩地菩提心,行者正修禅定,如果产生自私的心念,烦恼就会生起,这时应令心安住,犹如止水,以智慧观照一切法悉无所得,有、无分别戏论相等一切息灭,如实知自心本不生,无我平等,寂定安和。


    《大日经疏》中云“自心发菩提,即心具万行,见心正等觉,证心大涅盘,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所以胜义菩提心、行愿菩提心和三摩地菩提心只是对菩提心加以分析、阐释,其实自心即是胜义菩提心,自心发起行愿菩提心,自心证得三摩地菩提心,觉自心本不生,无我平等。


    《大日经》云:“诸佛护持,虽处生死而无染着。为法界众生不辞劳倦,成就住无为戒,离于邪见通达正见。”菩提心,就是欣求菩提的心,远离邪解邪见的心。菩提本无相,假言辞以诠释。所以经、律、论三藏为菩提海。如将菩提心喻为明月,障道心就是遮蔽月轮的云翳。


    由于一切众生本具佛性,本性清净,所以会自发地寻求菩提和一切智智。菩提就是“如实知自心”。邪解邪见之心能障蔽菩提,如乌云隐没月轮,自性无由显发,所以称为障道心。


    一行祖师《大日经疏》中列五种障道因缘:

    “一者烦恼障。谓根本烦恼。乃至八万四千上中下品障。盖净心及由宿世偏习故。妨碍道机不入佛法。”烦恼者,无明也。乃缠缚六尘根境,以幻为真,为五浊毒火颠倒而不知为苦,犹如蛆乐粪池,蝇逐败血。不解无相真如法性无有生灭,贪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贪着故,不见菩提,不识妙明真心即佛心也。


    “二者业障。谓过去及现在世造诸重罪。乃至谤方等经。是人虽有。得道因缘。以先业障未除故。种种留难不入佛法。”“业”者,所作也。此身受自父母,然此“心”于六道中生死流转未曾歇息,宿世诽谤三宝因业,加重无明障翳,今生缘“业”力故,即便遭遇佛法,心无喜悦,还生诽谤。如水向低处,乘势而行。唯有发露忏悔,消除先业罪障,方能彰显本真如心。


    “三者生障。谓是人若得胜上无难生处。必当悟道。然乘先业更受无暇之身。以报生即为障不入佛法。”生者,转身也。由于先世因缘,此生便入无明遍覆之地,不见真如大日光明,于暗夜踌躇惊惧。“无暇”闻思佛法,煎熬于蹉跎奔波,无有歇息。由业报故,生于蛮荒不开化处,难闻正法,暗昧颠倒,以假为真。


    “四者法障。谓此人已得无障生处。又有悟道之机。以先世曾有障法等缘故。不逢善友不闻正法。”法者,真如真理也。生于人中,生于中国(非在蛮荒边地),然不闻正法,为邪见邪解所执。即使当面遇菩萨亦不识,反而骂詈诋毁。即便得遇正法,出不能入于正思正信正行,同于附佛外道。


    “五者所知障。谓此人乃至遇善知识得闻正法。然有种种因缘两不和合。妨修般若波罗密。”所知者,六识所觉也。为眼、耳、鼻、舌、身、意之假缘所障。不遇善知识,与恶知识为伍。以己愚见,妄说正法,不得真如实谛,落于边见之中。



    诸佛五智与四身


    阿啰钵舍囊翻译为五智,顺次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和法界体性智。显教中有四智说,密教结合法界体性智成为五智,相应代表金刚界五佛阿閦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如来、不空成就如来和大日如来,对应胎藏界中台五佛。


    大日如来为三世常住净妙法身,阿閦如来属于自性法身,宝生如来和阿弥陀佛为他受用身,不空成就如来为变化身。


    依照发心直至成佛的过程,从东南西北到中央、依次表示通过菩提心,修菩提心,成金刚心,证金刚身和佛身圆满。


    代表五佛智慧轮身的,依次为金刚萨埵、金刚藏王、文殊师利(或者观音)、金刚牙。


    五佛各有教令轮身大日为不动明王,阿閦佛为降三世明王,宝生佛为军荼利明王,阿弥陀佛为大威德明王,不空成就佛为金刚夜叉明王。


    在护摩修法中如果欲调服魔怨则修降三世明王法,如果欲求增益则修军荼利明王法,如果欲求敬爱则修大威德明王法或者孔雀明王法,如果欲钩召有情则修金刚夜叉法,如欲息灾则修不动明王法。


    通过三密瑜伽观行可以转识成智,证得如来智慧。五智其实是将如来智慧分为五分,以方便阐释,其实五智圆融一体,诸佛如来,同一清净法身,五智圆满。


    金胎两部曼陀罗,各有五佛,即金刚界,中央五大月轮中,有大日、阿閦、宝生、无量寿、不空成就五佛。胎藏界,中台八叶院,有大日、宝幢、开敷华王、无量寿、天鼓雷音五佛。如是五尊,均表五智。大日如来五智具足,其余四佛,也各具五智,如是重重无尽。


    显教中有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唐密中大日如来法身分为四种,略称四种身、四身:

    一、自性法,即诸佛真身,或称三世常住清净法身,理智法性,自然具足。复从此身中,流出法佛自眷属,如普贤菩萨等,宣说三密之法。因其自性法尔如是,具无为之作用,所以称为自性法身。自性法身又有理智之分,法界诸法,体性寂然,法尔不改,名理法身,即胎藏界曼陀罗中台大日如来;以一切法,互相周遍,隐显同理,名智法身,即金刚界一印会之大日如来。

    二、受用法身,分自、他二种。自受用法身,理智相应,自受法乐,为法然本觉之智,与智法身同体。他受用者,为十地菩萨所现,是以加持受用身应现十地,为十地菩萨宣说法身内证,令他受用。他受用身,从法性流出,所以也是法身。

    三、变化法身,为地前菩萨、二乘人和凡夫,所现的丈六应身。应身示现八相证道,转变无穷,然而随缘示现,任运度生,因缘而起,缘谢即灭,秘密宣说内证法乐,而外现为婆婆世界教主,广弘显教。变化法身,也是法尔自性应缘而现,所以也是法身。

    、等流法身,为九界随类之身,并不显现为佛身,或者仅仅暂时显现出佛的形像,瞬间即隐没消失。因从法尔自性中平等流出九界随类之身,故名等流法身。

    在胎藏界曼陀罗中,中台为自性身,第一重内眷属和第二重大眷属,为受用身,第三重为变化、等流二身。


    又金刚界曼陀罗中,以中央大日为自性身。东方阿閦佛为自受用。南、西二方为他受用身。北方为变化身和等流身。若横说则四方各具四身。故《瑜只经》曰“五智所成,四种法身。法身、智身皆互具无碍也。”


    密教之佛具五智四身,佛的形相也相应与他宗有区别。小乘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乘八万四千好,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好,彼一一相皆遍法界,业用亦尔。真言宗之相好,如《大日经》中所说“身口意各奋迅示现无尽庄严藏,而一切处起灭边际不可得也。”



    本有与修生


    “本有”即本来就具备,虽然佛菩萨觉悟,而众生迷妄,然而本具的菩提妙明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然如法开发必能成佛;“修生”即因修行而出生、获得,比如密教三密相应修持而开发本有佛性以至于成佛。


    本有和修生是密法行者所必须学习理解的“理相”,本有佛性是因地种子,众生得以成佛的必备条件,有情一切功德自心本来具备,然因无明烦恼障蔽不得显现。此身即佛身,然此身佛性功德含藏未露,依旧是芸芸众生,为使此功德圆满彰显,就必须假以如法修行。


    显教大乘经典中宣说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勤苦修行,然而在密教诚如法身大日如来所教,此身此生依法三密相应严格修行即可成佛。“本有”为因,“修生”为缘,“成佛”是果。无论显教密教不“修生”成佛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达摩大师《破相论》中所说“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只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只,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只。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瞋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只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甚深妙义,三大阿僧只秘密之说,遂言历此尘劫方得成佛,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佛、我、众生本有之佛性三三平等,我身即是萨埵,然萨埵有四义“愚痴”、“识”、“金刚”和“智”,此四义恰好代表众生、缘觉声闻、菩萨、如来。


    就唐密两大根本经典而言,《大日经》和大悲胎藏生曼陀罗代表本有而隐含修生,《金刚顶经》和金刚界曼陀罗代表修生隐含本有,如同矛盾的统一体。



    三妄执与三大劫


    大乘显教中说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阿僧只,梵语音译,意为无央数,无尽,简称三大劫)久远的时间,然而在密宗中三大劫是相对于众生的三妄执——贪、瞋、痴而言,并非仅为时间概念。


    三妄执指密宗行者自出离世间之心发起直至成佛,所须超越的三种妄执:粗妄执、细妄执和极细妄执,此三种妄执与三大阿僧只相对应。密法言即身成佛,指通过三密瑜伽禅观,在此一生中消除三妄执,清净菩提心显明,远离我法二相,即身成佛。众生因无明而生五种根本烦恼心,即贪嗔痴慢疑,此五种根本烦恼心又具体表现为百六十种心。由于众生的烦恼心,常依善恶、净不净等二边法而转,不得中道,所以遇缘随事,烦恼转增,乃至成八万四千尘劳,以至于无量无边尘沙烦恼。


    梵语中所说“劫”,有两种含义,一指时间,二指妄执。如依显教中说,度三大阿僧只劫得成正觉。


    以唐密来解释则为,超一劫瑜只行,即度百六十心等一重粗妄执,名一阿僧只劫;超二劫瑜只行,又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细妄执,名二阿僧只劫;更越一劫,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极细妄执,得至佛慧初心,所以说三阿僧只劫成佛。如一生度此三妄执,则一生成佛,并不是以时间长短来论。


    第一重粗妄执中,最初明了唯蕴无我时,就叫做出世间心生。度世间一百六十种心,离我、我所产生的贪瞋痴三毒根本烦恼,就叫做越三妄执。


    然佛法大海转入转深,若究竟言之,则贪瞋痴慢疑五根本烦恼和一百六十随烦恼等,毕竟不生,本来寂湛,譬如清潭万仞、澄恬镜彻。



    六无畏


    《大日经》住心品云“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世尊。愿救世者演说心相。菩萨有几种得无畏处。如是说已。摩诃毘卢遮那世尊。告金刚手言。谛听极善思念。秘密主彼愚童凡夫。修诸善业害不善业。当得善无畏。若如实知我。当得身无畏。若于取蕴所集我身。舍自色像观。当得无我无畏。若害蕴住法攀缘。当得法无畏。若害法住无缘。当得法无我无畏。若复一切蕴界处。能执所执。我寿命等。及法无缘空。自性无性。此空智生。当得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


    密法行人当除三种妄执,即粗妄执、细妄执和极细妄执,三妄执对应三大劫(三大阿僧祗劫)。密法中所说即身成佛,指通过三密经行,在这一生中消除三妄执。劫为梵语音译,不仅指时间,也有妄执的含义。


    密法行者超越三妄执,开显清净菩提心,成就法身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六个阶段的不同心相,称为六无畏。历六无畏而度三妄执,为密法中独有的教理。


    “无畏”梵音阿湿嚩娑,本义为“苏息”,也就是复苏醒转的意思。“如人为强力者所持扼喉。闭气垂将闷绝。忽蒙放舍还复得苏。众生亦复如是。为妄想业烦恼所缠。触缘皆闭。至此六处如得再生。故名苏息处。亦如度险恶道时。其心泰然无所畏惧。故名无畏处也。”


    善无畏即依照世间善恶道德标准,能除恶生善而得精神快乐是为善无畏。修十善道,断诸恶业,皈依三宝,以此善业因缘,得生人天中,不堕恶趣,后世可以渐至涅盘,所以被称为最初苏息处。


    十善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恶口,就是骂人、用恶言毁辱他人。两舌,就是挑披离间,背后说别人坏话。妄语,就是虚假的话,骗人的话。绮语,就是花言巧语,轻浮的戏言,不正经的话等等。这四种口业,现代人常犯,而如果修十善道,全都应当避免。


    修唐密的行者,依三密供养修行,也是善无畏。


    “佛言秘密主。彼愚童凡夫。修诸善法害不善法。当得善无畏者。善义通于浅深。今此中意。明十善业道。如世人以十不善道因缘。漂沈恶趣无有穷已。后得顺世八心。也渐受三归戒。于无量世生人天中。后至涅盘。以免离三途剧苦。名最初苏息处也。若真言行者初入三昧耶。依三密供养修行位。与此齐等也。”


    身无畏即从道德心而向信仰心发展,如实内省反观自心,修不净观,远离肉体执着,得身无畏,犹如声闻乘人。密法行者修三密妙行而得本尊三昧现前,成就有相悉地是为身无畏。“当得身无畏者。如修循身观时。见此身三十六物之所集成。五种不净恶露充满。终不为此而生贪爱。次复观受心法。得离不观我性四种颠倒。于身诸扼缚得苏息处。若真言行者。本尊三昧众相现前时位。与此齐也。”


    无我无畏即观此肉身不净,脱离肉体欲望系缚,不断修行悟知此身五蕴假和而不真实,离我我所,心境安泰。就密法行者对于本尊生有爱染,而离此爱染不着于心,修无相悉地是无我无畏。“若于取蕴所集我身。舍自色像观。当得无我无畏者。谓观唯蕴无我时。于阴界入中。种种分折推求我不可得。舍此自色像者。譬如因树则有树影现。若无树者影由何生。今五蕴尚从缘生都无自性。何况此积集中而有我耶。如上所说。乃至证湛寂之心离一切过。是于我之扼缚得苏息处。若真言行者。于瑜伽境界一切分段中。能观心不可得。不生爱慢位。与此齐也。”


    法无畏即知五蕴法虚幻不实,观法空相而能入于寂然。密法行人不仅不贪爱本尊,亦知有相悉地之本尊并非实有离此住心是名法无畏。“若害蕴住法攀缘。当得法无畏者。谓行者心住蕴中。欲令发起离着。尔时幻焰等喻。观察诸蕴即空。得离违顺八心证寂然界。然离蕴之扼缚。于法得苏息处。法谓十缘生句也。若真言行者。现觉瑜伽境界。皆如镜像水月无性无生位。与此齐也。”


    法无我无畏即已彻诸法空相,更明法空之理而证人法二空,离于法执而得无畏自在。密法行者已明三密相应观修本尊唯自心所变,故知自心功德自在无碍是为法无我无畏。“若害法住无缘。当得法无我无畏者。即是无缘乘心。观察法无我性。于心外有无影。像智都无所得。心王自在觉本不生。得离法之扼缚。于法无我得苏息处。若真言行者。于瑜伽道中心得自在用时位。与此齐也。”


    一切法平等无畏即观法本末住平等性,乐于中道。密法行人离所生能生,悟阿字本不生义,证大觉位即一切法平等无畏。“若复一切蕴界处。能执所执。我寿命等。及法无缘空。自性无性。此空智生。当得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者。”观自心毕竟空性时,我与蕴法及无缘,皆同一性,即所谓自性无性。此空智生,即极无自性心生。于业烦恼等,都无所缚亦无所脱,得一切法自性平等。



    密严净土


    唐密中密严净土为法身毗卢遮那佛自受用净土,真如法性犹如虚空广大无边,即是大涅盘处,是妙解脱所,是真净法界。


    法界众生业报差别,所居国土或净或秽,而法界实无净秽,只因众业力不同,沈没五蕴界中不能得出,眼耳鼻舌身意所见所闻所感所识,由于业力因缘有别而显现差异。


    诸佛如来,同一清净法身,有如大日,光明遍照,故名大日如来。一切众生虽居毗卢遮那密严国中,因自身无明业力障蔽,而不见不觉不知。心垢所感,唯见高下不平之地;业力牵引,常于虚幻六道中出没。


    若能发起出世间心,趣求无上菩提,迷途而知返,假藉瑜伽三密禅观,与诸佛如来身语意三密相应,“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以法界力”,则密严法界渐次开显,更知世间一切,如梦似幻,是中无一实法。法界本来不生,过去、现在、未来还同幼童戏语,五蕴身心宛如海中浮沤,唯自心毗卢遮那如来常恒清净亘古寂然,诸佛如来十方净土影现其中。


    密严之“密”,指佛之金刚身语意三业,众生、二乘人与十地菩萨均不觉不知,所以为“密”。密严之“严”,指恒沙如来殊妙功德,身语意所成无尽庄严、周遍法界之金胎两部大曼陀罗道场。


    密严佛土即法佛自证之佛土。行者成就上品悉地时,往生如是普门密严佛土。


    密严国土之说,见《密严经》和《瑜只经》,为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法身之依处,即三密庄严之道场,尽虚空、遍法界之大曼陀罗。


    《密严经》云:“今此世界,名曰密严,是中菩萨,悉于欲、色、无色、无想、有情之处,以三摩地力,生智慧火,焚烧色贪,及以无明。转所依止,得意成身,神足力通,以为严饰。”


    又云“欲色无色界、无想等天宫。如来回已出,而往密严住,依自难思定,现于众妙色,色相无有边,非余所能见。”


    《瑜只经》曰“唯此佛刹,尽以金刚自性清净所成。”


    《菩提心论》曰“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萨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密乘行者上品悉地,两部曼陀罗海会三摩地现前,即身成佛无疑。中品悉地,隔生成佛相;下品悉地,期住寿长远,似俱非即身成佛。诸天修罗,皆大日如来之等流身。一切国土,皆大日如来净土。如五轮九字秘释云:十方净土,皆是一佛化土。一切如来,悉是大日。毗卢、弥陀,同体异名。极乐密严,名异一处。



    十方净土

    十方净土,为法身毗卢遮那佛他受用身所依国土,也是十方诸佛如来报身国土,如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净琉璃世界,香积如来众香世界,弥勒菩萨兜率内院等等。


    如《佛说阿弥陀佛经》中释迦牟尼佛所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十方净土,实境宛然,释迦如来诚谛之语,本来无可怀疑。然而众生依赖于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来感受世界,习惯于用意识妄想来揣度客观存在,既然不能用肉眼观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就认为西方净土并不象我们居住的世界一样真实存在着。


    有人曲解“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含义,认为西方净土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却不知道唯心的“心”,是自性真心,并不是我们平日胡思乱想的妄想心,也不是我们身体内的肉团心。我之真心,如虚空浩渺无有边际,如将真心喻为大海,则我之身心,不过是海中一沤。而妄想心外的极乐净土,却正是真心的彰显。我之真心,同于法身大日如来,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世界影现其中,舍此真心,则一物不存。


    诸佛如来,以大悲愿力,无量劫来积集无边福智功德,为度化有情,而于十方世界中依本愿力成就殊胜微妙的佛国净土,导引众生,断恶修善,远离恶道,修学佛法,增长福德智慧,发起菩提大心。众生因恋慕佛国清净庄严而乐求菩提,于无上道精进不懈,直至圆满佛果,法身毗卢遮那如来本有之万德庄严一一开显。


    十方净土也是法身的显现,与密严净土不一不异,互摄无碍,然而只有当行者自性完全开显之时,才能不离十方净土,证入密严佛国。



    诸天修罗宫等


    诸天宫殿,就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天人所居宫殿。修罗宫包括修罗宫、夜叉宫和紧那罗宫等。属于长寿利生之国土,为变化等流身所居。释迦牟尼佛曾升忉利天说法,入海龙王宫说法,在楞伽山顶罗婆那夜叉王宫说法,就是以变化身宣流法教。行者成就下品悉地时,往生如是诸天修罗宫。

    比如《弥陀经》云过西方微尘数刹土乃阿弥陀佛净土世界,《药师经》云过东方微尘数国土为药师琉璃如来的净琉璃世界,地球另一面的有情该如何理解?是否阿弥陀佛的净土世界便是我们地球这面有情的药师琉璃世界?在宇宙中本来无有东西南北,何来上下左右之分别?是以诸佛净土悉皆为同体异名之权益方便说法。再比如一个平面无限延伸,还是平面不?海平面无风浪平静如鉴,可是在外太空观察则是球面,这样宇宙中便没有平面和直线之说。是故一切如来净土悉由行者清净自心延伸而成。

        与物质宇宙一合相应的便是精神宇宙,便是一切如来净土,涵括一切有情本心之清净法界。身外求净土,乃刻舟求剑之举。







    上一条:唐密渊流 (八)         下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9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