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6

    时间:2021/11/20 浏览次数:779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245





    三、行为与全息养生

     

    行为就是人们的身份举动,反映人们的生活态度以及表达生活方式,概而言之即衣食住行。既然行为涉及生活方式必然关系到健康、环境生态的平衡等。人类是知性的高级动物,动物顾名思义以为典型特征,而正是与外环境物质、精神信息能量交换必不可少的行为。


    举手投足都是有意义的,都会引起周围环境的风生水起,是个体与外环境进行交流的一种直接方式。由此,行为的积极与否就对环境产生各种影响。环境中的人、事、物无不做出相应的应对反应,积极的反应有利于健康,消极的反应必然有损于健康。



    幼小天真行为必然充满童趣;少年老成行为多数独行特立;事业有成行为则彰显春风得意;身心健康行为有序;身心残疾行为猥琐;权高位重行为端严庄重;财大气足行为飞扬跋扈;名声显赫行为冷漠傲慢;职位卑下行为拘谨;阮囊羞涩行为惶恐;默默无闻行为收敛;善良者行为透着慈悲;卑劣者行为包藏祸心;无情者行为自私自利;无义者行为出尔反尔……


    是以,身份举动表达着一个人的性格、人格和身心健康等诸多方面。


    在僧宝讲究四威仪,通俗讲即行、住、座、卧。《菩萨善戒经》云谓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调摄其心,成就道业。虽久于行坐,亦当忍其劳苦。非时不住,非时不卧。设或住卧之时,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于此四法,动合规矩,不失律仪,是为四威仪也。一得谓修道之人,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二住谓修道之人,非时不住,若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三坐谓修道之人,加趺宴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四卧谓修道之人,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时暂卧,则右胁宴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也。


    《大智度论》卷三十四云威仪名身四动止。譬如象王,回身而观;行时足离地四指,虽不蹈地而轮迹现;不迟不疾,身不倾动;常举右手安慰众生;结跏趺坐,其身正直;常偃右胁,累膝而卧;所敷草蓐,齐整不乱;食不着味,美恶等一;若受人请,默然无违;言辞柔软,方便利益,不失时节。

    行、住、坐、卧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修为学识和人格。


    行走如清风和磨磨蹭蹭大约看出是两种截然相反性格的人。健步行走者给人有精神饱满之感,办事多有条不紊,才思敏捷说话可能亦简洁明快;磨磨蹭蹭的人则给人萎靡乏钝之嫌,做事多拖宕延滞,思维散乱言辞则可能吞吞吐吐。善心重的人行走带动慈风;恶心之人走动鸡犬不宁。身心健康的人,行步安详如徐徐清风,走路目不斜视,善能守护心意,下足谨慎踏实,慈悲能及螟蛉。比如在大雄宝殿行道之时,脚步沉重踢踏就非对佛菩萨恭敬。

    人类行为对于他人、动物、环境会传达尊敬、赞美、喜悦,抑或蔑视、诋毁、忿怒。所以作为个体欲对群体、环境、它种生命体产生利益,人类自己的行为首先要慈悲端正,否则就是空谈。作为僧宝、道士、基督教天主教神甫、伊斯兰教的阿訇等,设若走路无精打采、懒洋洋的样子能让人们生起恭敬和信心似乎不太可能。


    站立挺拔傲岸和佝偻腰背反映的是不同的身心状态,前者可能神清气爽,精神饱满,后者则可能面黄肌瘦,身心羸弱。人类是三善趣之有情,而且佛由人中修成,那么站立就应该像个伟岸的丈夫。举行法会是和诸佛菩萨的交流,站没站相就失去了恭敬,佛菩萨加持的效力也会因为我们的不庄严而减弱。站相不雅的人多缺少稳重,自己不稳重,别人大约也不会太看重你。站没站相就会人见人不爱,鬼见鬼发愁,这样人际关系、与外环境的关系可能都会不良起来,最终疾病、灾难不可避免。


    屁颠屁颠一生多有蹉跎,缘身心缺乏自信少福少慧;

    左顾右盼其人心性不定,缘无主见随缘动情;

    昂首挺胸当怀过人之能,缘具自信亦不盲目;

    低头沉稳其人多有主见,缘具内涵且才思过人;

    走走停停难免牵挂在怀,缘心性不定烦恼频频;

    安步当车深谙养生之道,缘内怀中正知晓阴阳;

    摇摇晃晃心性吊儿郎当,缘轻浮浅薄不务正业;

    来回度步势必大事萦怀,缘遇大是大非而思谋定夺;

    一步三回头岂无煎熬在心,缘挂虑过度难守方寸;

    缓步轻歌大约知足,缘少虑少忧惜福无怨;

    轻车熟路精于此道,缘一技在身心无旁骛;

    疾行如飞要事在身,缘情势所迫唯恐失机;

    走马观花暂无忧愁缠身,缘自得其乐心安理得;

    闲庭信步踌躅满志,缘财色名食睡悠然自得;

    高头大马张扬炫耀,缘乍富新贵恐人不知;

    脚步沉重心事重重,缘身心压抑不知所措;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坐如钟磬,巍然不动,方有威严、庄严可言。俗话说猴屁股坐不了金殿就是说坐相不雅之人上不了台面,即便现在是领导,如果屁股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恍动,那领导的位子毫无疑问坐不长。心性易变的人坐相都不怎么端正老有忐忑不安之感,心性淡泊的人坐相则稳重不偏不倚。善心殷重的人无论如何坐相都带慈悲祥和,恶心之人坐相则令周围人感觉不适。翘着二郎腿显得或轻浮或傲慢无礼,局促不安的坐姿因为心神不定,懒懒散散的坐相缺乏崇高,端身正坐则显得礼数周全。参加宴会不知长幼秩序,餐桌上乱坐就会被人看不起,那该多么尴尬。


    卧如弓则是右侧垒足而卧,如佛陀涅槃之卧姿。睡觉的姿势和我们六道轮回的习性息息相关,睡眠中人的姿势是最放松的,也最能反映一个人身心的健康状态,因为此时日间的功名利禄都已经漠然,不再是斤斤计较的应激状态,也是最轻松自在的时刻。打呼噜、翻来覆去、磨牙、梦魇等都非健康良好的信号,自然睡眠状态仅仅影响同床之人不会影响到他人,虽不为旁人注意,但却为鬼神瞩目,是以睡姿也非常重要。如果身心状态良好,睡眠就会安详平稳,否则就很难安眠。鬼神骚扰多数时候于人们睡眠之中,所以恶心之人难有好梦不做亏心事,半夜鬼无惊。那些杀生重、坏事做多、亏心事做多的人几乎夜夜会有恶梦,何以故?恶心招惹了鬼神——所谓冤家,除非皈依三宝、真诚忏悔,否则药石、堪舆无救。不学佛,不修行,不可能体会右侧而卧的吉祥意义。


    面部表情也是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传达一个人的内心活动,因为相由心生。心性善良面孔总带祥和慈悲;心性奸恶面带狠戾;大器之士眉头敞开;狭隘之人眉头常锁;宵小之徒面带尖刻;鼠盗之辈面有贼星;好色者满面桃花;贪婪者眼神如鹰;智慧者精神瞿练;愚昧者面呈愚形;谎言者眼神飘忽;傲慢者眉高眼低;虚伪者面带谄笑;狡诈者眼神无定;忧郁者常皱眉头;技穷人抓耳捞腮;卖弄者搔首弄姿;后悔者掩面长叹;幸福者神采奕奕;丧志者表情木然;伤心人顾影自怜;财大者满面信心;权高者表情凝重;内疾者相无自信;愤世者神带讥诮;怀恨者目露凶光;自责者满脸懊恼;鲁莽者言笑轻率;平易近人面带微笑;拒人千里冷若冰霜;忿忿然面容抽搐;荡荡然表情缓和;仇恨深咬牙切齿;喜悦时笑逐颜开;忧愁处双眉紧锁;开解时一脸坦然;被冤屈表情无奈;被赞美眉飞色舞;遭挖苦目带恨意;尴尬事面带苦笑;伤心处眼含泪花;激动时情不自禁;疼痛时满面冷汗


    面部表情既然关乎人们的内心精神活动,必然与健康息息相关。当人类怀着慈悲喜舍,具有六度万行的菩提心行,表情就会舒缓自然,烦恼也会减少,郁闷少心结不多,身心健康才有可能。


    行为是人类每日的活动,小到吃喝拉撒、穿衣、睡觉、做事,大到治国平天下。


    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无论做什么都必须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学佛修行了,在家人就必须尊重出家人,为人弟子就必须遵守《弟子规》,天地君亲师都必须尊重,否则就是长幼无序,阴阳颠倒。


    吃饭没有规律、食量无有节制、吃相不随因缘都会引起人们身心的不适,也会给周围人带来不便。随地大小便在今天的文明国度里显然是不被接受和忍受的,以至于连公厕内都张贴着口号前进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衣饰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标志,是文明的遮羞布,从这个角度说,衣饰穿著的确有很多讲究,它的发展也记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记得灾难深重的文革时,人们是千篇一律的黑色、灰色、蓝色中山装,在那个时代小裤脚管也会被批判为小资产阶级甚至被戴高帽子游街。今天,衣饰往往是身份的标识,军人著军装威武端严,医生护士穿白衣素洁明净,邮寄员着草绿勤奋无歇,僧侣披上黄袈裟肃穆庄严,运动员穿运动服健美大方。至于时装,多有招摇、炫耀、装饰、浮夸在内,各随其缘。


    天地分别,阴阳立判,男女也就产生了差别,在衣饰上男女的区别应该是最大的。一个男人身着女性服饰除非演戏否则被看做小丑;一个江湖郎中披上白大褂再冒充老军医摇身一变就成为神医会祸害他人性命;一个心术不正的气功师披上袈裟谎称具有神通冒充法师便能带领有情向地狱迈步前进,一个骗子戴副眼镜来段斯文再忽悠一帮闲人就会成为大师而招摇撞骗。穿错服饰演错角色,不仅害自己还连累别人。比如伪娘就是一种社会病态。


    错穿服饰有恶心的也有无心的,恶心的是为了欺骗,无心的会带来麻烦。流氓穿上警服,秩序就会大乱;胆小鬼穿上军装,长城就会倒塌;骗子披上袈裟,就会荼毒有情慧命;道德败坏者架副眼镜,就能蒙骗斯文等等。


    从皇权产生服饰就有了级别,所以有衣冠禽兽的威风,有蓑衣斗笠的淳朴。当衣服越穿越少时也就意味着物质文明越来越昌盛精神文明则可能越来越萎缩,所以在古代完全靠服饰变化谋生的职业今天都成了时髦的新宠。当服饰不再被看做遮羞布的时候,服饰就成了多余的奢侈,所以有这个那个不断被推开而雷击着人们的眼球,其实都是不养生的


    肤浅的时代流行穿着必然是轻佻的;压抑的年代服饰的效果必然是沉重的;欢乐的日子服饰总是姹紫嫣红;悲伤的时刻服饰总是灰暗阴沉;庄严的时刻服饰总体庄重典雅。


    慈悲善良的人服饰总透着端严,轻佻无知之辈服饰无不俗丽。洁净得体的服饰在表明主人的严谨,邋遢肮脏的衣着在诉说主人的颓丧。飘飘长裙无声赞美端庄贤淑,露脐的服饰默默陈说着无知和轻佻。


    诲淫诲盗的衣饰成为性感的新贵,端庄肃穆的袈裟便成为沉重的负担。如今是崇尚物质、金钱、权利的时代,出家人不仅缺乏智慧度化不来在家人,还越来越多地被在家人度化,可悲可怜!


    服饰既代表着物质文明的繁荣程度也标识着人类精神层面的高低。当服饰失去的意义,就逐渐不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祥和、轻快。女性出门会因为考虑穿什么衣服而烦恼;孩子会因为衣裳不时尚而吵闹;上班族会因为衣裳非名牌而不安;老人会因为服饰太花哨而感叹;明星会因为时装欠得体而窘迫等等,这些问题在衣饰仅仅是御寒遮风挡雨的时代根本不会存在。所以老百姓有句口头禅:有了就开始作了,言外之意都是因为富裕而衍生出的烦恼。在这个时候如果人们心怀慈悲,可能想到的是失学儿童,是灾区百姓,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就会感恩戴德地穿着


    当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精神境界的提高不成比例时,各种社会烦恼层出不穷。这些烦恼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折磨着人们的身心,也在惊扰着鬼神。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规则,从事不同行业工作就必须遵循这些规则,也就是遵守行为规范。医生收红包是坏了良心;老师讨赞助抹黑师道尊严;警察干坏事是知法犯法;律师说谎是人性沦丧;法官收贿是贪赃枉法;教授睡学生是道德贬值;官吏仗势欺民是腐败征兆;僧侣做生意是玷污如来事业……


    如果人们有颗慈善的心,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严格遵守规矩,善心会使人们在做事情时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利益他人,就是菩萨行。善心会使人们任劳任怨,因为自己受苦受累,众生蒙益。善心会让人们随遇而安,放弃计较人们便能心情平和。


    当人类的行为充满和善、理解、同情而不是蛮横、歪解、冷漠,人际关系就会和谐,交流就会减少误解增进共识,结局便能皆大欢喜。


    有利益他人的菩提心,就不会从窗口往楼下乱丢垃圾,就不会在高速公路上往车外扔杂物,就不会在马路上、公共场合随地吐痰更不会随地大小便,就不会觊觎他人财物,就不会为了升官发财不顾廉耻,就不会为了功名利禄尔虞我诈。


    多些良善与人交往就会尊重并尽可能理解每一个人,人际关系就会和睦而不会剑拔弩张。多些智慧就会面对非难忍辱负重,少些贪欲就会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纠纷,就不会伸错了手,就不会睡错了床,更不会被法律的准绳约束和制裁。


    多些理性,多些思考,就不会胡言乱语;

    多些宿命感,多些因果报应知识,就不会牢骚满腹;

    多些平等心,多些共生观,就不会杀生自活;

    多些祥和,多些体谅,就不会恶言、妄语、绮语、两舌;

    多些随喜,多些祝福,就不会嫉妒他人的成功;

    多些努力,多些耐劳,就不会眼红别人的富有;

    多些忧患、多些危难意识,就不会争权夺利;

    多些同情,多些友善,就不会巧取豪夺;

    多些关爱,多些大器,就不会仗势欺人;

    多些尊重,多些理解,就不会轻视卑下;

    多些自尊,多些自信,就不会屈尊权贵;

    多些气,多些大局观,就不会结党营私;

    多些历练,多些调查,就不会信口雌黄;

    多些理智,多些视野,就不会人云亦云;

    多些关心,多些注意,就不会熟视无睹;

    多些思考,多些自我批评,就不会听而不闻;

    多些冷静,多些长远打算,就不会利令智昏;

    多些责任,多些义务,就不会欺上瞒下;

    多些合理,多些公平,就不会强买强卖;

    多些淡泊,多些思虑,就不会觊觎横财;

    多些品德,多些爱心,就不会袖手旁观;

    多些自责,多些宽容,就不会冷言冷语;

    多些忏悔,多些自知,就不会骄傲自大;

    多些平和,多些不安,就不会欣喜若狂;

    多些直心,多些坦诚,就不会道听途说;

    多些闻达,多些经验,就不会贻笑大方;

    多些阴德,多些善事,就不会祸延子孙;

    多些博爱,多些忍让,就不会鸡犬不宁;

    多些公心,多些兼顾,就不会亲痛仇快;

    多些福田,多些慈悲,就不会噩梦连连;

    多些恭敬,时时皈依三宝、或礼敬天地君亲师,就不会颠倒错乱


    鸡犬宁,神鬼安,便能风调雨顺,天灾人祸减少。故而和谐社会之和谐二字其义大哉!是一切物质与精神之合气,意味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鬼神的友好和合;是无争,是共鸣,是协同,是谐美。身心蕴含智慧品德,真正和谐,身心健康有保,环境祥和有序,夫复何患?


    治国平天下,需要睿智,需要大器,需要大爱,需要大身。


    《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欲家庭和睦内外敬爱,行为不端心性不良似乎不可能。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个体人格才趋于完善,家庭的和谐才有可能。有了家和万事兴妻贤夫祸少的家庭幸福,才堪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才能管理邦国。而这一过程中一切行为规范都必须严格遵守,否则便会身败名裂,不仅不能治天下更可能荼毒天下


    所谓修身,便是个人的身心修养。炎黄文明能够延续五千年以上而不中断,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炎黄文明对于个人修为的严格要求,这种要求以天人合一为基本价值观,在此基础上,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它种生命体的关系合一、和谐才保证了炎黄文明不被物质文明极度发展所破坏。在炎黄祖先有四大发明的时节,如果当时祖先们继续发展相关技术,今天只有两种可能:一者炎黄文明的科学技术成就其他民族望尘莫及,二者炎黄文明已经凋谢。何以故?发展技术就意味着不断改变环境,环境的改变逐渐破坏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最终导致人类被大自然的反作用报复而灭亡,至少是文明的失落。所以炎黄祖先是睿智的,是祥和慈悲的,因为他们兼顾了后代的千秋功业。当现今喝了几天洋墨汁的所谓现代科学新贵们哲学牙齿还没有长齐就开口乱咬炎黄先祖的智慧结晶《周易》、《黄帝内经》、《中医》等是伪科学,什么阻碍了发展进步啦,是多么幼稚可笑。


    炎黄文明以讲究个人美德而称世,人们的成长就是在父辈亲切教导如何做人、如何利人、如何以德服人中循序渐进的。然自五四运动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炎黄文明的精神价值体系首先被急功近利的西洋文明所冲击,其次新中国的文革运动中被作为四旧严重摧残破坏。如今要讲究和谐,重建精神价值体系乃当务之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体系要恢复则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努力,尤其是自上而下的宣传贯彻执行。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中,是最起码的做人道德准则,是进行正常社会活动、进行良好人际交流的先决条件,也是自我身心健康的保障。


    仁就是慈悲就是良善,通俗地讲有是有是良心。良心契合天理,也是天人合一的先决条件。人类对同类要有良心,对环境要有良心,对动植物要有良心,对鬼神要有良心,如此才能真正全息意义上达到和谐。这就要求人们思维、说话、做事都符合自利利他的基本原则。


    义即道义、义气是天地本然规律,就是符合社会道德、文化、传统、伦理的行为准则和符合天地本然规律的信条。故是大局观,是社会观。见利忘义就是因为利益而影响他人、影响社会大局的行为。不义之财要不得,拿了会天怒人怨,最终祸及自身及家庭子孙。


    礼指古代对天地神祗的恭敬和侍奉,《说文》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炎黄文明很早就有敬天事神的观念,大自然养育万物,故应该以恭敬大自然——神。礼在今天言是最起码的礼节和仪轨,当人们不断迷失在物质欲望的追求中时,对于天地、鬼神的敬畏就荡然无存,狂妄的人类以为自己人定胜天所以不断在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也没有停歇地被大自然报复——自然灾害。人类对于天地大自然应该带着敬畏和感恩,就是大义,遵守社会道德伦理准则就是守义。感恩图报就是义,恩将仇报就是不义。不义,必然被鬼神所骚扰,家庭和睦、个人健康都是纸上谈兵


    智即智慧是对于宇宙真理的认知,所以说文解字会意兼形声,从日,从知,知亦声。稍具智慧便能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最关键的是明晰因果,便能斟酌思维行动并做出符合社会大众利益、符合天地本然规律的选择。其反义词就是,谓不开化、冥顽。缺乏智慧,在商生意不可能很兴旺,在仕官阶也不可能很高,在学即便博闻多识也不可能成为大师,在医不可能成为国手,在工不可能有发明创造,在人不可能顺利通达,在伽蓝不可能成为导师。是以佛教传入中土很快便被吸收成为炎黄文明的内在构成,因为佛法的真理性和智慧性深深契合东方哲学体系之理念。依照佛法,众生佛性平等,本具一切如来智慧藏,只是因为被三毒烦恼缠缚无明隐蔽,所以不得开显,故要获取智慧就该皈依三宝深入经藏。忽视精神的片面实证主义现代科学不可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智慧资源。


    信即诚也,《墨子经》云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同时还有相信,信仰之义。信则不疑,当然不是盲目迷信。以信立世,则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人有诚信,则商人不会昧心,学者不会沽名,权贵不会欺民。社会风气就会良好,秩序也会井然。不欺诳他人才是对自己身心健康负责。


    温良恭俭让,出自《论语·学而篇》是子贡赞美孔子的。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意思孔子待人处事的态度不是借势压人,不靠强取豪夺,总是持温良恭俭让的方式和态度。待人处事要温和、善良、恭敬、勤俭、谦逊礼让就是千百年来炎黄文明人际关系的要素,也是祖辈传家的教誡。《管子·形势篇》中云人主,温良宽厚则民爱之。行世不能懵懵懂懂一生,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人格趋于完善人生也就趋于完善了。人们在一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能坚持五常,做到温良恭俭让,即便没有皈依三宝,死后也有福荫庇护子孙后代。


    温者,即行事态度温和、言语和雅,与之相反就是。温和的性格才有温和的言行,遇事不急不躁,语言行为就不会出错,如此人际关系必然得体和睦。温亦有义,不忤逆就是顺。在对待五伦中关系中,是人们的基本品格之一,能则天、地、君、亲、师尊卑有序,社会秩序井井有条。


    良者,性格善良、宽仁,反义词则是恶。人有善心,天必佑之乃真实不虚的真理。今日浮躁的社会现实中,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无知论调却大行其道,何以故?缘整个社会失去了道德价值伦理精神体系所致。


    恭者,态度严肃庄重,行为恭敬之谓。《礼记·曲礼上》云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惟有严肃庄重之人,方能对人恭敬有礼。轻浮、浅薄之辈,多待人处事接物缺乏必要的恭敬,要么出言不逊,要么红口白牙乱语。性情则行为耐心,耐心则能得益于天、地、人。


    汉代张良之桥下拾履的故事就是稚子对于耆宿的恭敬。《太平广记·神仙传》记载童幼时,过下邳圯桥,风雪方甚,遇一老叟,着乌巾,黄单衣。坠履于桥下,目子房曰:孺子为我取之。子房无倦色,下桥取履以进。老叟引足以纳之,子房神意愈恭。叟笑曰:孺子可教也。明旦来此,当有所教。子房昧爽至,叟已在矣。曰:期而后至,未可传道。如是者三,子房先至,亦无倦怠。老叟喜,以书授之曰:读此当为帝王师。若复求吾,乃谷城山下黄石也。子房读其书,能应机权变,佐汉祖定天下。由于张良对于黄石老翁恭敬有加,是以被授以治国之书,后辅佐汉高祖而得天下。程门立雪则说明求学者对于良师的尊重。《宋史·杨时传》记载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说的是一次杨时拜师程颐,见其眠盹,于是和侍者不言不语在大雪中站立等候直到程颐醒来。


    俭者,质朴勤劳之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世世代代在生活中一直尊奉勤俭持家的信念。在蒸汽机车革命之后至今,实体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今天的虚拟经济所取代。受经济主体格局变化的影响,消费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超前消费渐渐流行起来。人们寄希望于可以预期但是并不确定的未来财富,比较我们的传统消费模式,即所谓寅吃卯粮。一旦明天的变化并非今天所预计的,那经济打击带来的精神心理挫折和艰辛在某些人就难以承受,同时人际关系也会因此发生消极微妙变化,更有甚者,面对情境不知所措而选择逃避者大有人在,在人力及资源完全不能应对突然打击的时候选择自杀则也不足言乖了。居安思危是炎黄民族的传统精神,但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加之西洋文化的灌输冲击,国人的这种传统意识正在逐渐被外来思想所取代。当我们看到外来文化所引致的消极结果后,回归传统文化似乎成为必须的选择。簇新时兴者未必能引领潮流,守中持正者才能砥柱中流。要做到守中持正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精神修为,而佛法乃至宗教不失为良策。俗话说乍富不知新受用,忒贫还是旧家风,前半句大约就是庞大物质财富突然拥有者的恰当写照。老百姓还有句口头名言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物质财富可以说是我们衣食住行不可或缺的,在某些场合可能缺一分钱事情也不能解决。而古圣人亦有言饱暖思淫欲,当人们拥有的物质财富正好可以满足衣食住行需求的时候,尚不会有所谓精神追求,而一旦手中财富聚多,积极的、消极的精神追求都会表现出来。由于众生本来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而同时出现了明显的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由此产生了社会不平等感的人群开始居多。今日社会的爆发户们豪宅、豪车等等都似乎将祖训彻底忘记,如果能够记得曾经的贫穷,就该为还生活在贫困中的有情多想法设法。司马光《训俭示康》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妾用,丧家败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恶之大也。故而官二代的张狂、富二代的无知、穷二代的无奈、雷二代的怪诞层出不穷等等,这些问题同时在警示人们产业化教育是极其严重的失误!


    让者,谦让、辞退之义。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尧舜让位的故事,将的积极善良涵义诠释的非常完美。在今天谦让一词已经令人们生起了恐惧,一旦直面利益,各个使出浑身解数唯恐落于人后,因为人们已经被物质欲望驾驭了。


    五常之理和十善道异曲同工,即便不信佛,能遵守仁义礼智信也不枉为养生之道了


    个体组成家庭,家庭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故社会的安定和谐与否最基础的乃是个体的身心健康状态。个体缺乏良善,家庭必定不幸,家庭不幸社区就不得安宁,社区不得安宁邦国的和谐就是一句空话。祖训要求人们遵守五常,佛法更教誡人们守五戒十善,努力去做了,就是在堂堂正正地做人,就是在为社会的安定尽力,就是在为子孙造福。


    治理国家更需要完善的人格者担当,首先必须爱国,而爱国的核心是爱民,这就需要大慈悲心。历史上奸邪官宦无不祸乱朝廷,残忍无道的昏君最终都亡国祸民,究其原因乃是没有尽好的本职,没有体恤万民的胸襟,没有高瞻远瞩的智慧。今日的裸官数量触目惊心,这些人已经基本丧失了人的良知,等待他们的不是法律的审判就是鬼神的追索


    少些抱怨,因为今生的一切都是宿世的因果报应。别把个人的理想凌驾于社会的整体理想之上,那样一旦不为社会接受就成为反社会精英。别奢谈、空谈民主,符合宇宙本然规律的民主就是阴阳有别、长幼有序,否则会天下大乱,导致兄弟姊妹蒙受灾殃。别因为表象的不公不平就忽略了因果关系!


    深怀慈悲,踏实做人做事,诸天龙神才会侍卫,诸佛菩萨才会护佑!


    一个人事业不顺有必然的因缘,就常识而言要想事业顺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然天时地利人和与人们的身口意密切相关,换言之与人们的身三业杀、盗、淫、口四业恶语、妄语、绮语、两舌以及意三业贪、嗔、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业不顺究其原因乃,不能与天便不能得天时,不能与地便不能得地利,不能与人便不能得人和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会将失败归结为机会不成熟、条件不具备、政策不全面、法律不健全、制度不公允等等,其实根本问题乃在于自身。今生的富贵荣华、顺遂、健康乃缘于前世曾经积累了相应的功德,故而有今生的福报,然现世众生有几个堪透?


    如今炙手可热的算命术、风水术应运而生,对于拿人钱财予人消灾的算命先生们而言,当一个人遇到人和问题,总不外告之你遭遇小人了,试问所谓小人是凭空而生的?自己没有种下小人的因,何至于有小人的果报?没有积累顺遂的福德,如何产生顺遂的果报?再者言别人为小人,实际自己是否真君子


    今生的努力仅仅是成功的一个方面(缘之作用),前世的福德积累(因)是今生成功(果)的基础,今生的福德积累更是守护成功的要件。


    和气生财和气的基础乃是奉行十善道,换言之修身养性积累阴德。和气方能位高而不倾权重而不倒财富而不损名重而不累顺遂而快乐


    今生不断修福德必须先将前世所欠的功德补足,换言之酬偿宿债之后福德才有盈余,才能享有顺遂如意。比如欠了别人三千元债不可能还三百元就了事,直到还清本债和利息,才能身心轻松。


    水分子结晶受到积极情绪、意念、图形、文字影响会有美丽、规则的结晶,相反受到消极情绪、意念、图形、文字的影响则要么不能结晶要么结晶很杂乱。看似很简单的实验,其实包含的意义深刻。


    推而论之,对于学佛修行者而言,心态就至关重要。积极健康的心态,身体的组织结构、机能就趋于和谐、平衡、稳定;消极病态的心态,身体的组织结构、机能便趋于杂乱、失衡、不稳定。一个宽和、大度的人,必然精神面貌具有鼓舞力;而狭隘、鄙吝的人,精神面貌则猥亵令人生厌。心态宽舒的人,面相亦呈和善;心态狭窄的人,面相大多丑陋甚至可憎


    学佛修行不是用尺子去衡量别人,而是用规矩约束自己。俗话说马不知脸长,无知者总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能者总想处处表现自己很能,其实总是东施效颦而已,徒增笑料。设若明白这个道理,就应该先检点自己,反省自身的言行思,在对别人指手画脚、品头论足之前先把自己拾掇干净了,千万别虱子多了不痒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心态。


    修行者愈是有道德,面相会越来越慈悲和善。何故,缘于相由心生

    灵魂丑陋者,面相罕见圆满;

    尖酸刻薄者,面相欠缺福德;

    无知少慧者,面相多带愚痴;

    嗔恨鄙吝者,面相多有凶纹;

    虚伪奸诈者,面相笑中带刀;

    大智大勇者,面相总呈中庸;

    奴颜婢膝者,面相总带谄笑;

    功高我慢者,面相目空一切;

    好高骛远者,面相总显轻浮;

    愤世嫉俗者,面相总带蹉跎;

    见利忘义者,面相总带贪婪;

    出尔反尔者,面相总显狐疑

    相貌虽说遗传自父母,然灵魂于六道轮回的习气总会表现在面孔上。


    曾经轮回于畜生道者,面相总有愚形;流落饿鬼道者,面相总带贪婪;流落地狱道者,面相总带忧苦;流落修罗道者,面相总带斗杀之气;流落天道者,面形总呈悦目;于人道中修行者,面相多呈祥和。


    修行就是将人类六道轮回的愚形全部转化为智态。智态的表征就是祥和、大度、从容、睿智、福德。




    上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5         下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9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